河房

更新时间:2022-12-29 16:52

河房,指南京秦淮河两旁的房舍。明吴应箕《留都见闻录·河房序》:“ 南京河房,夹秦淮河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而倚槛窥帘者,亦自相辉映。夏月淮水盈漫,画船箫鼓之游,至於达夜,实天下之丽观也。”从文字中可见河房的地理位置和目及风景在当时是何等的讲究。

概念定义

河房者,何谓也?南京秦淮河畔有依水而建者,即谓河房也。《儒林外史》中诸多描述,杜少卿便居河房,书中言及八两银子一月,想来亦甚适意,酒馆茶棚,河中小舟游艇,当足以忘返。尝于扬州古运河畔亦曾见过,夜来河灯绿柳,极尽繁华之致,雾绕云迷,颇有神仙之乐。

南京的河房主要是以南京民居建筑风格为主,而河房因为临水而建,所以在设计时又加入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因素。比如有的河房因为河岸不太牢固,于是要先对河岸加固,也就是驳岸;有的房子要在水面上加个露台,就会把露台的桩打到河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不是所有的河房都一定与河水相通,这是对河房的误解。

历史沿革

秦淮河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吴时期。当时,孙权在秦淮河一带修建都城,秦淮河两岸也就出现了河房。随着商业的发展,两岸逐渐繁华,旖旎风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的目光。孙吴之后,一些有钱人也开始到此修建河房居住,比如东晋的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就在乌衣巷附近临河修建宅院。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带更是商贾云集。因为贡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数万考生涌进南京,于是在贡院周边催生了一大批书肆、客栈、茶楼甚至青楼,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纷纷在此盖楼建宅,秦淮河益发繁华起来。

秦淮河房的建筑风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筑风格一致,即“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南京古民居墙体主要都是清水砖墙,这和徽州建筑的粉墙黛瓦有着明显的不同,清水砖墙用料考究,运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质感,产生落落大方的优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细节上也非常考究,比如糖坊廊61号河房的门窗上,扇扇门窗,从上到下,构图形式统一,但花纹无一雷同。

秦淮河房除了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也受到科考学子的热捧,特别是到科考阶段,大批学子涌入贡院一带,在此积极准备考试,秦淮河房房租水涨船高,成为南京众民房中的天价房。

明代文学家张岱也专门撰写了《秦淮河房》一文,盛赞:“秦淮河房,便寓、便交际、便淫冶,房值甚贵而寓之者无虚日。画船萧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两岸水楼中,茉莉风起动儿女香甚……”

在康熙时期,南京老城南到处都是房产中介。《秦淮文物史迹录》中记载,四周全是房产中介所。那时的中介叫做房牙子,负责帮人换房、买房、借房、租房。《儒林外史》里提及了这里的河房,“当下走过淮青桥,迟衡山路熟,找着房牙子,一路看了几处河房,多不中意,一直看到东水关。这年是乡试年,河房最贵,这房子每月要八两银子的租钱……当下房牙子同房主跟到仓巷卢家写定租约,付了十六两银子。”

小说《白门柳》也多次提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河房,如余家河房、桃叶河房等。

范例典型

糖坊廊河房

糖坊廊61号陶氏河房,被认为是南京内秦淮河现存河房建筑中保存最完好和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的一处。该河房由陶氏建于清代中晚期,现仍为其私宅,建筑由跑马楼两进和河厅一进组成,平面呈菱形,其地砖及部分房屋构件亦呈菱形,大门位于西侧中部。不仅房屋的构造是菱形,就连地上的青石板、木头的结合处等房屋部件也是菱形。菱形地砖俗称金砖,因为把砖拎在手里敲击,能听到“金石之音”。

糖坊廊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