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2-04-07 07:13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是河海大学的二级学院。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1995年成立机电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常州电力机械厂机械职工大学。

1980年,原江苏省电力局下属的常州电力机械厂开始筹建机械职工大学,12月20日,国家电力部文件决定,从1981年起,将该厂划归电力部领导,并着手筹建常州电力职工大学。

1983年2月25日,常州电力职工大学被确认为水利电力部直属单位,水电部报请国务院审批建立水利电力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5月31日,国家教委批复水利电力部,同意成立水利电力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

1985年,水电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和常州电力机械厂划归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领导管理。

1986年2月13日,经河海大学申请,国家教委同意扩大河海大学办学规模,在水电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河海大学机械学院。11月26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在常州成立。

1995年12月,经河海大学申请,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批复,同意“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河海大学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1996年5月3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举行更名仪式,正式起用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并为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常州)、国际工商学院(常州)颁发铜牌。

2000年6月,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下设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方向,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机器人工程、材料加工、能源动力、工业设计等为主要专业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培养现代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机器人设计及制造、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机电系统测试与控制、空调与制冷、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水利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共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第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类。设有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工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河海大学-常州宝菱重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设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四个系,力学、工程图学两个教研室。截至2019年月6月,学院在校本科生1859人,全日制在读研究生402人(硕士研究生370人,博士研究生16人,留学生16人),非全日制硕士116人;教职工137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具有副高职称44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

学院拥有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水利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光伏系统集成与生产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高空作业装备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市级等科研平台;设有河海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河海大学机电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研究所、河海大学焊接技术与金属结构研究所、河海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河海大学疏浚教育与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大禹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2017年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国家“863”、“97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部省基金项目35项、横向研发合作项目100余项,年科研项目经费平均1200万元以上,2018年科研项目经费达3326万元。有近百人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每年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育,十分重视外语、计算机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实施个性化“英才计划”、“卓越计划”、“1442工程”和“162”计划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培养学术英才、工程英才、管理英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多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机电结合、工管结合的特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院学生先后在足球机器人世界杯比赛、国际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正高19人,副高53人,中级职称59人,初级及其他6人。专任教师10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19人,副高44人,中级40人,具有博士学位65人,硕士学位34人,博士在读12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63%。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37人,比例36%。我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入选常州市“831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4人,入选河海大学优秀创新人才3人、“大禹计划学术新秀”7人。

院系专业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五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均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机械工程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机械工程专业是常州校区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将在华盛顿协议成员单位之间实现学位互认,毕业学生具有直接申请国际专业证照或国际工作资格的学历。

教学建设

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

学科建设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有1个水利部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人才培养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机电工程学院可培养全日制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可招收全日制国外留学生。积极开展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与荷兰Delft科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10余所高校研究所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机器人足球赛2项世界冠军、3项世界亚军、30余项全国冠军;学生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美国“IDEA奖”、德国“IF设计奖”和德国“红点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学院学生专业功底和创新实践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原则,主要去向包括国有和中外合资、独资大中型企业、研究所、设计院、水电工程局、电力局、火电厂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从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中获悉,学院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机构设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与机构

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引领,形成如下学科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疏浚装备与疏浚技术、机电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水工金属结构设计与制造、热能工程及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焊接自动化、机器人化和智能化技术、先进焊接和表面改性技术、人机系统及人机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及可用性评价等。机械工程学科有教学科研人员12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48人,博导11人,硕导60人,具有博士学位75人。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0项,科研经费总额超9000万元,年均经费达18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863”、“97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中欧合作项目1项、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部省级项目39项(其中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5项)、横向研发合作项目83项。纵向科研经费1600万,师均纵向科研经费22万元。出版学术专著8部,受理和授权发明专利分别为480多项和180项。荣获国家及部省级科研成果奖8项,成果转化18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

学术交流

2011年承办国际“Seminar on deep sea mining/dredging(深海采矿/疏浚)研讨会”;

2013承办了中韩“疏浚装备及技术研讨会”;

2015年承办了“全国水利机械优化设计与水利机电设备表面处理技术研讨会”及“2015年度全国检测声学会议和第四届上海-西安声学会议”;

长期坚持开设“研究生学术论坛”,每年组织校内博士教授学术报告会30场,邀请校外专家10余场次(谢友柏院士、谭建荣院士、闻邦椿院士等);

积极开展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与荷兰Delft科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10余所高校研究所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教学特色

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育,十分重视外语、计算机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多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机电结合、工管结合的特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我院学生先后在足球机器人世界杯比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组织

现任领导

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