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11:55
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油气来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盆地内生油层系的发育情况,即生油岩的体积、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和向油气的转化程度,以及生油岩的排烃率等。
勘探实践证明,所有含油气丰富的沉积盆地,特别是含有大油气田的盆地,多为长期待续稳定下沉的沉积盆地,都有大体积的生油岩,即生油凹陷面积大,生油层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如世界最著名的波斯湾盆地,盆地面积达2. 4×106 km2,平均沉积岩厚度为3000m,生油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其厚度为1000~1500m,最厚可达4000 m。生油量相当丰富,现已发现28个特大油气田。再如我国的松辽盆地,盆地面积为2.6×105km2,沉积岩平均厚度达3 000m,生油岩为泥岩,其厚度可达500~1000m。
除生油岩体积外,还要求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主要为I型或亚型,生油岩埋藏深度适中,有利十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且转化率要高。同时,还要求生油岩排烃能力强,以保证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而有效地排入储集层中。
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组合形式。在含油气盆地内,多发育着良好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生油层和储集层接触面积大,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其上有高质量的盖层,即为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密切配合,是形成油气藏、油气田,特别是大油田的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国内外主要含油气盆地生储盖组合情况,可将生储盖组合归纳为连续沉积生储盖组合和不连续沉积生储盖组合两大类。
1.连续沉积生储盖组合
这类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之间在时间上、空间上是连续沉积的,生油层与储集层直接相接触。按接触方式,它又可分为下伏式、上覆式、互层式、指状交叉式、侧变式、透镜式等类型。
不同的接触形式其输导能力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互层式、指状交又式较好。在这两种组合类型中,生油层和储集层的接触面积大,输导能力强,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去,若遇到圈闭即可形成油气藏。我国松辽盆地白至系地层形成了多套连续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它们以互层式和侧变式为主,生油层与储集层大面积接触,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大量运移到储集层中去,其结果形成了储量丰富的大庆油田。
2.不连续沉积生储盖组合
这类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不是连续沉积的,其间常为不整合面、断层面所分隔。地层不整合面、断层面往往是不同时代、互不相邻的生油层和储集层之间油气运移的通道。不连续沉积生储盖组合又分为不整合型和断裂型两类。
不整合型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为不整合面所分隔,可分为不整合上覆式、不整合下伏式和不整合侧变式。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不整合面分布面积广,输导能力强,对油气的聚集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和我国不少大油田的生储盖组合都属于这一类型,如我国的任丘油田、美国的普鲁德霍湾油田等。
断裂型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不直接接触,而是依靠断层将其沟通。断层面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如我国济阳坳陷的孤岛油田,其中上第三系馆陶组为主要储集层,而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主要的生油层,有多条断层将储集层和生油层沟通。
许多大油田的生储盖组合形式,往往并非单一的一种形式,而是由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式。
总之,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必须有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良好组合。就组合形式而言,互层式、指状交叉式和各种不整合式对油气的聚集是最有利的。但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生油层和储集层之间,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通道起输导作用,往往是孔隙、不整合面、断裂等各种输导系统同时起作用,这徉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就能大量地运移到储集层中,在其他条件配合下,即可形成大的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