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1:17
油菜病毒病,又称油菜花叶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油菜花叶病毒引起的,发生在油菜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油菜的叶、茎秆、花、角果。
病原物主要4有种,分别为: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雀麦花叶病毒科、黄瓜花叶病毒属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uirus),烟草花叶病毒组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和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其中,芜菁花叶病毒是最重要的病原病毒,中国油菜产区的油菜病毒病多由它引起,长江流域发病株中该病毒占80%左右;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别占8%左右;油菜花叶病毒极少。中国国外报道的病原物还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花椰菜花叶病毒属的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和长线形病毒科、长线病毒属的甜菜黄化病毒(Beet yellotes virus)等16种。
芜菁花叶病毒:病毒粒体线状,大小为(12-13)纳米×(700-800)纳米,失毒温度55-65℃,稀释终点1:7×103,体外保毒期3-6天。汁液和蚜虫非持久性传毒。寄主范围有芜菁、萝卜、油菜、白菜、芥菜、甘蓝等十字花科及菊科、茄科、藜科和苋科等植物。中国油菜上已发现TuMV-CR1至CR12等12个株系。
黄瓜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30纳米。失毒温度55-60℃,稀释终点1:(1-3)×103,体外保毒期2天。寄主范围甚广,有十字花科、葫芦科等40科130多种植物。可通过汁液接种和16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粒体杆状,大小为(15-16)纳米×300纳米,失毒温度98℃以上,稀释终点1:5×106-7,体外保毒期29天以上。寄主范围有茄科、十字花科、藜科、毛真科、豆科、芹科、旋花科、菊科等30科200多种植物。可经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毒。
油菜花叶病毒:病毒粒体球形,直径为38纳米。失毒温度55-65℃,稀释终点1:(5-7)×102-3,体外保毒期1-6天。在油菜上有花叶和隐蔽两个株系。
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苗期主要症状有枯斑和花叶两种。苗期枯斑症先在老龄叶上出现,然后向新生叶上发展,主要为点状枯斑和黄色斑块,前者病斑很小,直径0.5-3毫米,表面淡褐色,略凹陷,中心有一黑点,迎光透视呈星藻状。叶背面病斑周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病斑密集,常使叶片变黄枯死。后者病班较大,直径1-5毫米,斑淡黄色或橙黄色,呈圆形、不规则形或环状,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枯斑症常伴随有叶脉坏死,使叶片皱缩畸形。花叶症与白菜型油菜花叶相似,支脉和小脉半透明,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叶片皱缩。
成株期茎秆上症状主要有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三种。条斑症状在茎枝一侧初现2-3毫米长的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中心逐渐变成淡褐色,病斑上下蔓延呈长条形枯斑,有时可从茎基部蔓延至果枝顶部,病斑后期纵裂,裂口处有白色分泌物,条斑连片蔓延后常致植株半边或全株枯死。轮纹斑症状在茎秆上初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长约2-10毫米,病班中心开始有针尖大的枯点,周围有一圈褐色油渍状环带,病斑稍凸出,继续扩大时,中心呈淡褐,色枯斑,上有白色分泌物,外围有2-5层褐色油渍状环带,形成多层同心轮纹斑,病斑长1-10厘米,病斑多时可连接成一片,使茎秆呈花班状。点状枯斑症状在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小的斑点,斑周围稍呈油渍状,病斑密集时,班点并不扩大。此三种症状,以条班症状较普遍而严重,常致全株枯死。发病植株一般株形矮化、畸形,蓬茎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班,有时似鸡爪状。
苗期主要症状为花叶和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角果畸形。苗期先从心叶显症,叶脉呈半透明状,由叶片基部向尖端发展,支脉和细脉呈显著的明脉。明脉附近逐渐褪绿,使叶片呈黄绿相间色斑,形成花叶,并伴随有皱缩、叶肉增厚、变脆。
成株期主要症状为株形矮化,叶片花叶皱缩,茎秆上有黑褐色条斑,根、茎质跪开裂,分枝数减少,花蕾深黄不开放,角果畸形,数量减少,每果种子数减少或呈秕粒。
在中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南方冬油菜区比北方春油菜区发病重。在中国南方油菜产区,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安徽合肥等市的郊区发病较重;贵州、四川、江西等部分地区、发病较轻,可能与气候以及油菜栽培条件有关。
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主要通过蚜虫非持久性传毒,病毒汁液也可传病。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数种。蚜虫获毒、持毒和传毒时间都很短。在病株上吸汁约5分钟即可获毒,在健株上吸汁不足1分钟即可传病,但吸毒后经20-30分钟后,传毒力即可消失。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如蔊菜等植物上越夏。秋季首先传播至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大白菜和小白菜上,再传入油菜地。油菜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子叶至5叶期为易感期。潜育期一般7-30天,日温20-25℃时为7-10天,13℃左右为10-20天,59℃以下或30℃以上病毒不易侵染或表现隐症。油菜出苗后约一个月(5叶期前后)出现病苗。冬季病毒在病株体内越冬。春季旬均温达到10℃以上时,感病株逐渐显症。一般在终花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在春油菜区和夏油菜区,油菜苗期病毒主要来自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主要受传毒介体蚜虫的吸毒传毒频率、农业栽培管理措施、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与传毒蚜虫的数量关系最为密切。
传毒介体蚜虫是影响油菜病毒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有翅蚜的迁飞与传毒,直接影响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迟早与危害程度。因此,油菜苗床和大田苗期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周围毒源寄主植物上迁飞的带毒有翅蚜,凡带毒有翅蚜发生和迁飞早,虫口基数大,吸毒、传毒频率高,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就相应早,危害程度可能就重;反之,病害发生迟,危害则轻。油菜大田生长中后期,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又与苗床后期或大田初期的发病率和蚜虫的扩散引起再侵染的频率有密切关系。油菜病毒病的发病率增长高峰与有翅蚜的发生高峰呈正相关。
油菜的各种农业栽培管理措施与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的关系,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影响的。一是直接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二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传毒介体蚜虫的迁飞、吸毒与传毒,从而影响病毒病的发生轻重和危害程度。
油菜的播种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毒病发生的迟早和轻重。通常早播油菜发病重,迟播的发病轻。因为早播油菜受毒源寄主上带毒蚜虫的迁飞与传毒比迟播油菜要早,其传毒频率也相应高得多,故病情往往重。
油菜苗床期或大田生长期的肥水管理,也影响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合理施肥,尤其是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根据油菜的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要求,分阶段按比例使用,可促进油菜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有利于减轻病害。如果田间排水不良,株间湿度过大,肥力不足,管理不善,油菜生长发育不良,抗性降低,病害发生会加重。
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大田期病情的严重度。气候条件对病毒病流行的影响,主要是影响蚜虫的迁飞、吸毒与传毒,以及病害潜育期的长短等。
油菜苗期气候干燥,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田间传病的机会增多,再侵染频繁;此时干燥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使抗性减弱,病毒病的发生会加重。相反,如果阴雨天气较长,特别是暴雨较多,蚜虫的发生或迁飞显著下降,病毒病的发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据报道,适合于介体蚜虫发生和迁飞的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在70%以下,温度过高过低或湿度过大,都不利于蚜虫的发生和迁飞危害。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也相当明显,当日平均气温在20℃时,潜育期为7-10天;13℃左右时为10-20天,温度愈低,潜育期愈长。油菜出苗后前期生长阶段,除温度因素外,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危害的关键因素。当油菜出苗后的30天左右时间内,月平均气温在16-19℃,降雨量在35毫米以下,相对湿度低于77%,有利于传毒蚜虫的发生,病害潜育期短,苗期病毒病发生严重,成株期也可能流行。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油菜的类型和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明显关系。通常甘蓝型油菜较芥菜型油菜抗病,白菜型油菜较感病;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
根据影响油菜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因素,油菜病毒病的防治应以消灭传毒蚜虫为重点,提高农业栽培管理技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等综合防治措施。
有效消灭蚜虫介体或切断毒源是防治油菜病毒病的关键措施。治蚜防病的策略应统筹考虑,连片防治,早治、连续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油菜田周围的各种毒源寄主病苗上的蚜虫,是油菜苗期病毒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因此,在防治蚜虫时,不仅要注意防治油菜苗床或大田苗期的蚜虫,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毒源寄主植物上蚜虫的防治,尽量做到统筹安排,连防连治。由于蚜虫介体属非持久性传毒,少量的蚜虫的田间吸毒传毒后,会导致田间苗带毒率高,加之蚜虫繁殖速度快,往往会使病害严重。因此,治蚜防病应早治、连续治。通常油菜出苗后,从子叶期开始就要喷药,间隔5-7天喷药1次。
用于防治蚜虫的药剂种类很多,常用的药剂有:①150%灭蚜净4000倍液;②2.5%敌杀死乳油2500倍液;③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④20%单氰乳剂2000-2500倍液,进行喷雾均有较好效果。
通过调节播种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降低蚜虫吸毒传毒的机会,从而使病害发生减轻。一般早播会加重病害,播种过迟又不利于油菜丰产。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适时播种,一般秋季干旱少雨,气温偏高,蚜虫繁殖快、迁飞早,如果油菜播种过早,往往与蚜虫的迁飞期相吻合,导致苗期发病严重。同时,为成株期积累了大量毒源,使其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掌握在不影响油菜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延迟播种期,具有明显减轻苗病发生的作用。
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危害与栽培管理技术,尤其是苗床期或直播大田苗期的管理水平关系很密切。因此,必须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抗性。做到苗肥施足、施早,避免偏施、迟施氮肥;结合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同时,苗床土壤干燥时,应注意及时灌溉,以控制蚜虫的危害。此外,油菜苗床的选择不宜设在离毒源寄主较多的蔬菜地附近,避免蚜虫介体频繁迁飞吸毒传毒,这对控制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不同类型的油菜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油菜抗性较强,但不同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性差异很大,如甘蓝型油菜甘油5号在湖北就表现严重感病。在白菜型油菜品种中,也有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因此,在油菜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应根据本地毒源的种类,油菜的类型和品种,在调查自然发病情况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必要的人工抗性鉴定,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