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3 16:18
油麦吊云杉(学名:Picea brachytyla (Franch.) Pritz. var. complanata (Mast.) Cheng ex Rehd.)是松科,云杉属麦吊云杉的变种,高可达30米,树皮淡灰色或灰色,裂成薄鳞状块片脱落;,大枝平展,树冠尖塔形;侧枝细而下垂,冬芽常为卵圆形及卵状圆锥形,芽鳞排列紧密,褐色,先端钝,小枝不向外开展。球果矩圆状圆柱形或圆柱形,球果成熟前红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种子连翅状。4-5月开花,9-10月球果成熟。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淡灰色或灰色,裂成薄鳞状块片脱落;大枝平展,树冠尖塔形;侧枝细而下垂,一年生枝淡黄色或淡褐黄色,有毛或无毛,二、三年生枝褐黄色或褐色,渐变成灰色;冬芽常为卵圆形及卵状圆锥形,稀顶芽圆锥形,侧芽卵圆形,芽鳞排列紧密,褐色,先端钝,小枝基部宿存芽鳞紧贴小枝,不向外开展。小枝上面之叶覆瓦状向前伸展,两侧及下面之叶排成两列;条形,扁平,微弯或直,长1-2.2厘米,宽1-1.5毫米,先端尖或微尖,上面有2条白粉气孔带,每带有气孔线5-7条,下面光绿色,无气孔线。
球果矩圆状圆柱形或圆柱形,成熟前红褐色、紫褐色或深褐色,长6-12厘米,宽2.5-3.8厘米;中部种鳞倒卵形或斜方状倒卵形,长1.4-2.2厘米,宽1.1-1.3厘米,上部圆排列紧密,或上部三角形则排列较疏松;种子连翅长约1.2厘米。花期4-5月,球果9-10月成熟。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南部(松潘以东、汶川、宝兴、洪雅、峨眉、峨边、马边、雷波、金阳以西)、西藏东南部,生长在海拔2000-3800米地带。在青海分布在麦秀林区,在马可河有少量分布。在四川西部常生于冷杉、铁杉、云南铁杉为主的针叶树混交林中,或在局部地带形成小片纯林。在云南则与云南铁杉、丽江云杉等树种混生或成小面积纯林。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泸定。
造林地选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与油麦吊云杉分布区立地条件大致相同。
造林时间:中国西南高山宜雨季造林,每年6-7月份,最好是阴雨天。
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的苗木两用林,并考虑林下资源开发与利用。可选择与栎类或华山桦、云南松按1:1株间混交,株行距1.5米×1.5米,品字型配置;局部块状混交,自然配置,初植密度4500株/公顷,以提高抗病能力。在杂灌繁茂或过于裸露地方,采用2-3株丛植,以提高保存率。
整地:
苗木准备:容器苗运输前浇水保湿,裸根苗运输中要蘸泥浆,路途较远应包扎保湿运输剂,栽植前修除伤根残枝,并用奈乙酸或ABT3号生根粉浸根(速蘸根法:造林前将苗木根系放在100-500毫克/千克溶液中速蘸5-30秒即栽)。随起随栽、随到随栽,防止风吹日晒,时间较长需假植。
定植:三埋两踩一提苗:先填表土,后植苗木(要求植苗要正,根系舒展),容器苗要拆除容器;回填一半心土,向上轻提苗木后踩实,继续回填剩余心土并踩实,直到与地面平齐。坡地应使坑穴外高内低,以防止水肥流失。遇干旱炎热天气应浇足定根水,植株四周用3-4根高50厘米小树枝遮荫,又可防止畜害。
幼林抚育:油麦吊云杉造林5年内生长缓慢,前两年每年抚育2次,后3年每年抚育1次,应连续抚育5年。每年4-7月份进行人工除草(考虑林下资源的利用,不提倡用化学除草剂)、根部松土、苗木扶正、补植补造等。苗木成活后每年可施肥1次,每次根施氮磷复合肥750千克/公顷,计每株150克,有条件的施腐熟肥效果更好。
油麦吊云杉抗病能力强,在中国漕涧地区未发现大树病害。幼苗期多有立枯病,木质化后不再发生。
防治方法:通风透气、避免高温高湿,喷洒硫酸亚铁或波尔多液。
偶尔发现以松天牛和松毒蛾为主的虫害。松天牛危害特征:幼虫蛀食木质部,成虫咬食叶片,造成植株枯死,还传播松林线虫病,造成线虫萎蔫病的大发生,大量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油麦吊云杉是中国特有植物,也是分布范围较窄的树种,具有重要经济、科研、文化价值。油麦吊云杉木材坚韧,纹理细密,比重0.52。可供飞机、机器、车辆、乐器、建筑、家具、器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在其分布区内,宜选作森林更新或荒山造林树种。
该种列入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 (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