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沟村

更新时间:2024-07-02 21:44

沿沟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沿沟乡下辖村,距市区30余公里,全村有耕地1200亩。

基本情况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沿沟乡下辖村

沿沟乡沿沟村位原平市北,是沿沟乡政府所在地。=现有深井4眼,可保浇地700余亩,渠长3公里;林地300亩。全村总人口447人,共计130户。党员26名,男性24名,女性2名。村委会现有办公场所72平米,均为木架旧房,条件十分简陋,尚无电话和电脑。村小学建筑面积426平米,教师9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有以玉米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猪、羊、鸡。

发展现状

沿沟的农业收入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无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09年农民纯收入仅1617元。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沿沟村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农民积极性比较高,农村也比较和谐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

建设投入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显现出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较缓慢,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农村经济无带动力,发展后劲不足。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

沿沟村农业在全村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农业又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试点村的个别农户出现了返贫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影响。

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加大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开发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