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2:44
沿河城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京西北崇山峻岭的大峡谷中,刘家峪沟和永定河的交汇处。距门头沟区政府35公里,斋堂镇政府15公里,村域面积81.2平方公里。
沿河城建城之前,已有新石器时代居住痕迹。
金代,沿河城一带已形成村落。因地处几条山沟流水汇入永定河入口处,扼守几道山口水口,故古时称为“三岔(汊)村”。
沿河城村的形成与明代京城的军事防御有关。
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北京周边的关口愈加显得重要。沿河城地处刘家峪沟和永定河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节点,易成为突破口,战略意义重大。
明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于沿城河口设千户所,
明景泰二年(1451年),于沿河口设官守备,所辖隘口有石港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洪水口和梨元岭口等17处。
明嘉靖二十三年到二十八年间(1544年-1549年),明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修建了两道防线,即从居庸关经京西到紫荆关、倒马关一线的内长城,设立了沿河城守备府,以确保帝都的安全。但蒙古俺答部的铁骑仍然故技重施,绕过长城大举入侵京畿,在斋堂、沿河城一带大掠而去。明廷因此重新重视起了京西一带的军事建设,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沿河口升格为守备公署。
明隆庆五年到万历二年(1571年-1574年)间,时任蓟州都督同知的戚继光在东起沿河口西梨元岭一线建空心敌台十五座,烽火台六座,并分兵驻守在总厂四十公里的防线上。
明万历六年(1578年),朝廷下令建立沿河城。
沿河城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地处京西北崇山峻岭的大峡谷中,刘家峪沟和永定河的交汇处。距门头沟区政府35公里,斋堂镇政府15公里,村域面积81.2平方公里。
沿河城村山形挺拔高峻,处于门头沟最大的断裂带,该断裂带从昌平南口经雁翅镇大村、斋堂镇向阳口、沿河城、刘家峪,经天津关、柏峪岭进入清水镇,然后经燕家台、煤窑涧、梨园岭,达双塘涧,在北京范围延伸60余公里,又从双塘涧向西延伸到河北省涞水县,全长100余公里。沿河城村位于山隘的内侧,海拔高度384米。
沿河城村无霜期150天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降雨量年均514毫米。
沿河城村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
沿河城村坐落于南面城子陀与北面的永定河之间,依山傍水,整个村落地势较为平坦,南面地势有所升高,山脉与河流为古村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沿河城村选址美中不足的是洪水的防治,整个村落南面高于北面,南北城门为水门。由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灾,居民损失严重,因此位于南面山坡上的南门已经堵塞,只留下北门一个水门。
沿河城村作为一个军事要塞,建有城墙防御工事,整个村落被城墙完全包裹,其防御的特性使其选择村落形态时尽量减少边界的长度以便于城墙环绕,因此整个村落呈现出防御性集中式的布局。沿河城村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周长1182米。
沿河城村东西设城门,南北设有券形水门,四角建有角台。现村落向北侧永定河畔和西侧发展。沿河城村整体空间格局并没有严谨的几何特征,村落内地形变化比较平缓,房屋排列沿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布置。主要街道为两条东西走向的前街和后街,与之相连有南北走向次巷道,多由琐碎的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石板砌筑。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沿河城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937人,常住人口100人。
历史上,沿河城村作为屯兵之所,大都吃皇粮,吃军饷。失去军事地位后,沿河城村民以种果树为生,如苹果、核桃、杏等。20世纪80年代能往斋堂镇出售上吨的核桃。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沿河城村村集体年收入为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0000元。
自古以来,沿河城村就是驻军屯兵重地,拥护着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城墙上有条石,人们利用当地河中材料,上砌有大块鹅卵石,建成整整齐齐的石城。北侧城墙西端筑有角台,中间有马面三处,居中辟有一处水门。水门很小,仅容1人通过,且南高北低,平时城内排水,正好外流。以前遇上战时,敌人由此进门洞势必要低头上坡,很难钻入。
城堡有些毁损,但是基址、城墙、垛口、敌台得以保存。经过整修城墙,石墙整齐了许多。城门凸出城墙,城门洞很长,门洞里面两侧各有一小洞,是当年守城士兵休息所用。小洞大小,正可放入棺木。北侧城墙券门正在整修,条石上原来塌毁的城墙用石块砌好,城墙上有1米多宽的马道,供骑马巡城之用,上有雉堞女墙,可瞭望射击。
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西、南、北三门仍存,其中南门因雨水会形成山洪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而被垒闭。东门在20世纪60年代修丰沙复线时,因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工具车过不去,便被擅自拆毁,使得沿河城只剩三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敌台,顾名思义,用于屯兵作战,常建在交通要道险要处。敌台居高临下,扼守要冲,易守难攻,为战事增加了胜算。
一般的敌台高10米以上,呈方形,边长近10米,分三层,下部为实心,中层内为方形砖室,回廊外壁每面设有四个窗口,用于了望敌情和发射火器内室一侧壁间有夹墙,用砖砌成的台阶一直通往台顶。台顶四周为垛墙,在墙上开有射孔。
在沿河城外西北方向不远处的山口两侧各有一座雄伟的敌台,编号为“沿字四号台”和“沿字五号台”。沿山谷行进,峡谷内一侧半山腰处还有一座敌台,保存完好,编号为“沿字三号台”。
古戏台建造于清代,坐南朝北,建于1.5米高的石砌筑台基上,台基长7.3米,宽8.3米。面阔6.2米,进深7.4米,卷棚顶,垂脊之端有吻兽,顶部用灰筒瓦,石望板,带勾头滴水,木制大搏风板,八柱乘架,双层椽子,木构架上施旋子彩绘。东、西、南三面为石砌山墙,台脸北开。
戏台在明清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为当时驻扎在村内的将士提供了举行祭拜大典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是沿河城最为重要的古建筑之一。
老君堂,与戏台相对,里外两院,内院正殿三大间,坐北朝南,有老君塑像及壁画,巨钟一口,后因年深日久,庙宇胡塌,得到柏山寺末代住持寿材和尚资助修复,故老君堂又有门额曰“瑞云寺”,修复后的老君堂无塑像,仅在墙上彩绘老君像。
清末至抗战初期,为村塾所在地,由师正聪、黄国珠执教,后兴办新学,直至学校撤到斋堂之前,一直都是学校所在地。老君堂内外两院已被夷平成为学校操场,学校校长室会议室即为老君堂正殿旧址。
上、下衙门,即以前官员们下马处。上衙门位于沿河城村东北,今已是一片民居,下衙门系原魏老爷庙,曾有关帝、周仓、关平塑像,后又把总驻此,主管城防事务,俗称“下衙门”,现为邮局。
柏山寺位于沿河村万柏山下,毗邻永定河。据明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柏山寺建于唐代,后朝历代又经人多次重修。
寺庙坐北朝南,正殿一座,面阔三间,10.35米,进深一间6.25米,硬山调大脊,灰筒瓦覆顶,檐头带勾头滴水,垂脊小兽头。五架梁,单层椽子,梁柱枋椽上均施彩绘。殿内四壁饰以壁画,青砖墁地,整座殿堂庄重而轩敞。如今的柏山寺只有其正殿保存下来。
沿河口修城记碑原立于沿河城村东圣人庙内,文革中被推倒,现在存于沿河城办事处院内。碑座已无,仅存碑首、碑身。碑高2.17米,宽0.88米,汉白玉质。此碑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总理紫荆关等保定等府地方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碑文对明万历六年(1578年)修建沿河城始末记述详备。
碑文载:“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修城之前当年身处军事要冲的山民,终年不堪其苦,“虏阑人塞,民闻警清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贴席而卧也。”修城时“命吏俱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罪之;命将校督吏卒分工而作,期期而不就罪之,”“凡数月告成事。”修成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人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皆公等策以其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
沿河城守备府碑现存沿河城办事处,明天启四年(1624年)“钦依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立。汉白玉石质,高1.1米,宽0.65米。上半部已残,中间风化严重,字迹难辨。
碑载:“沿河城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城建于万历六年。万历二十二年李化龙并议偏处之敌台关隘,条陈便于声援。……修城隍庙,建关王祠,以礼正神;修道路,兴水利,多栽植,以遗惠将来;薄奢侈,从俭约,以挽颓风;制器械,供帐具,以备公用。必欲治公事如私事,以实心做实事,兢兢业业,朝夕以尽吾职分与力量。”碑下半部刻有十九任沿河口军事将领名号、官职、籍贯、到任及升迁时间等。张经纬,直隶河间人,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十九日到任,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升任天津都院中军游击,在沿河城任职三年。
灯花儿为祭祀用品。一般为白纸制作,其形如灯,高约2寸,其燃灯部分如灯花儿,故称“点灯花儿”。点灯花儿多以辟邪除灾,求保佑,求平安为主旨。死了人办丧事要点灯花儿,过春节拜神要点灯花儿,初八吃过晚饭家中最多点108盏灯花儿。小孩满月后也有点灯花儿的,有祛病免灾之意。
沿河城村民仍然使用当地方言:斋堂话
斋堂话这一方言岛地域面积80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0%。斋堂话与普通话相比较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调不同。如“福”字,普通话是二声,而斋堂话是三声。
2、一些词汇的韵母发生变化。如“哭”,斋堂话发音为“jue”,第四声。
3、古语遗存。普通话说“进来”“进去”,斋堂话说“入来”“入去”。
4、语序变化。像“兄弟”,在普通话里“兄”是“哥”的意思,而斋堂话却将“兄”当作“弟”。
2014年11月17日,沿河城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8年3月,沿河城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2020年3月,该村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公交路线:北京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乘892公交到斋堂镇下换乘斋堂至沿河城公交车。
自驾路线:沿109国道,途径王平-雁翅-斋堂,到达沿河城。
村口——邮局——永胜门——碾房——老君堂——古槐——老戏台——古民居——北门——万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