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8:15
法不阿贵(拼音:fǎ bù ē gu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
战国·韩非《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法不阿贵”。
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古代哲学家、法家。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余万言。他的著作被秦王看到,非常喜欢,李斯告诉秦王此为韩国人韩非所著,秦王于是攻打韩国,韩王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非常高兴但并不信任韩非。李斯、姚贾嫉恨韩非,就劝秦王既然不能留用,就别让他再回韩国以留后患,影响秦国的统一大业。秦王同意,韩非被下狱治罪,李斯派人送去毒药,令韩非自杀。
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而终归于黄老之术,他口吃不擅言语,但擅长写作,和李斯一起事于荀卿,李斯自叹弗如。《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二十卷,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以刑止刑的思想,强调严刑、重罚,并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为人臣的心理无不是“畏诛罚而利庆赏”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待兔之徒。
法律不偏袒权贵,绳不迁就弯曲的物品。法律面前理应人人平等,权贵犯法,也要依法论处,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如果法律屈从权势,袒护权贵,权大于法,那么权与法都会在民众心目中失去应有的权威。
“法不阿贵”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史上的精华,是对战国以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贵族法权的否定,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矫上之失”“一民之轨”,更具有法的平等观念,是“法不阿贵”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它不允许以法外的个人意志处理政事,不允许用私心进行赏罚的人治行为,强调一切要依法而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韩非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尽管如此,它在中国法治思想史上的开创意义却是独一无二的。
“法不阿贵”指法律对一切人平等,不偏袒权贵。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明·刘宗周《与温员峤相公》:“即阁下自许孤立,法不阿贵,怨不避私,其最可自信者,无如参郑哪一事。”
张岱年《传统伦理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古代法家主张'法不阿贵’是有重要意义的。”
公正执法—强项令董宣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县)人。光武帝时,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及洛阳令等职。不论身处何位,他始终以打击权贵、造福百姓为己任,对违法乱纪之徒严惩不贷,从不向权贵低头,被汉光武帝刘秀赞誉为“强项令”。
建武初年,汉光武帝沿用西汉时期征辟制,广纳贤才。董宣因才华出众,胆识过人,受到侯霸赏识,由此进入仕途,后被特别征召为洛阳令。当时洛阳是东汉的都城,遍地都是得罪不起的权贵,他们利用自己的贵族特权,专横跋扈。董宣接任后,仍秉公执法,敢于向权贵问罪。不久,董宣果然又“闯下大祸”。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姐,权势显赫、性情骄纵,就连公主府的奴仆也仗势欺人,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凶杀人,犯案之后,家奴躲藏在公主府中,捕快无法将其捉拿归案。
董宣闻讯即派衙役在公主府外秘密监视,同机捉拿逃犯家奴。没过多久,公主乘坐马车外出,杀人的家奴陪同乘车。董宣带衙役拦住了公主的车驾,要求公主交出恶奴。湖阳公主以权势压人,拒不交出,但董宣并没有退缩,而是细数恶奴的罪状,并指责湖阳公主:“您实在不应目无法纪,袒护罪犯。皇上委以重任,我一定要尽职尽责,保证都城百姓的安全。”湖阳公主听后顿时无言以对,不敢再去阻拦。董宣一声令下,洛阳的更卒一拥而上,从车上拖下杀人的家奴,当街斩首。
湖阳公主赶赴皇宫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后大怒,认为董宣蔑视公主,准备将其杖毙。董宣奉诏进宫,向光武帝义正词严道:“陛下英明神武,光复了汉家天下,现在却因为湖阳公主是您的亲属,就任由公主府的恶奴为非作歹。这样下去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臣不需要杖击,请陛下准许我自杀!”话音刚落,他便一头撞在柱子上,头破血流。董宣的慷慨陈词和刚正不阿的行为让光武帝深受感动,决定不再治董宣的罪,但顾及公主的面子要其给公主磕头赔礼。董宣说:“我没有错,无礼可赔!”光武帝只好示意太监使劲把董宣的脖子往下按,年近七旬的董宣用两只胳膊硬撑着地,梗着脖子,不肯低头。光武帝对董宣的宁折不屈很欣赏:“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硬!”于是对他大加奖赏,董宣分文不取,全部分给手下的官吏衙役,“强项令”的美名在百姓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