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0:56
法土同盟,全称法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联盟(英语:Franco-Ottoman alliance),指1536年法兰西王国与奥斯曼帝国建立的同盟。因该同盟在当时被指斥为“邪恶的联盟”“百合花与新月的渎圣的结合”,故又称“不虔诚的同盟”“渎圣同盟”。
16世纪初,法国瓦卢瓦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展开意大利战争。法国在战争中的表现不佳,1525年2月,法军在帕维亚战役中遭到惨败,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本人被俘,最终屈辱地接受了 《马德里条约》,条约第26条规定“皇帝和虔诚的基督徒国王陛下们的主要意图,过去是而且现在依然是依据该特别和约获得对全世界的统治权,并由此实现对土耳其人以及其他一切非基督徒和异教徒的精神控制… …”。
获释的弗朗索瓦一世不甘失败,把目光转向了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徒和占据巴尔干半岛大部、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寻求他们的支持,来实现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在基督教世界中,弗朗索瓦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个明确放弃了对土耳其人传统敌对政策的君王。
弗朗索瓦一世的亲土政策也是符合此时奥斯曼帝国利益的,由于奥斯曼势力在地中海区域的不断增长,需要在欧洲内部事务中寻求同盟者,因此号称“立法者”的苏丹苏莱曼一世在登基伊始便着手与法国和后来的威尼斯共和国建立友好盟邦关系,并赐予贸易特权,通过这些方式来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苏莱曼一世在16世纪20年代,曾亲自统帅土军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王国的大部分领土,1529年发起维也纳之围,企图灭亡哈布斯堡王朝。
1525年底,弗朗索瓦一世遣使前往奥斯曼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法国的第一位使节在中途被杀,所有公文被盗,而第二位使节则顺利地抵达并见到了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据说,这位使节将应该是请求苏丹从背面袭击哈布斯堡王朝的秘密信函藏于鞋底,深怕被人公之于众。
1535年,法兰西第一任常驻君士坦丁堡大使赴任。1536年,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通商条约,成为同盟关系。条约规定了法国人在奥斯曼帝国领土范围内所享受的各项贸易特权,譬如西欧其他国家货船在奥斯曼海域行驶或停靠在奥斯曼海港时,船只必须悬挂法兰西的旗帜。
法土同盟的达成,实现了法土两国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战略意图。随后两国军队多次在地中海采取联合军事行动,使查理五世及其继任者、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无法摆脱在欧洲大陆和地中海两线作战的根本战略困境。而在欧洲人未能消除奥斯曼人对威尼斯的严重威胁之时,威尼斯人不得不退出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转而与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联盟,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战略态势。
法土的同盟关系在16世纪后时断时续,在波旁王朝与拿破仑统治时期一度复兴,但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短暂合作后基本告终。
法土同盟的达成及其行动,在欧洲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观点认为这“或许是文艺复兴的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
中国学者蒲利民:在当时法土同盟被视为“百合花和新月的渎圣的结合”,但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近代晚期。……同盟的确立提供了“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援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联盟关系的确立和拓展使联盟成为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保持列强均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学者宋保军认为“基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法土同盟”,“打破了宗教阵线和文明阵线的统一性”,对欧洲的影响“涉及国际关系、外交观念、欧洲意识、新教改革和地中海商业等各个方面”。其主要观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