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4-09-28 15:03

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是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

历史沿革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起源可追溯到查理五世于1368年在卢浮宫建立的国王图书馆。该图书馆为了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当时只有800多本手抄书。查理五世推崇学术,他鼓励书籍的制作和收藏,并请哲学家尼克尔·奥里斯姆(Nicole Oresme)、政治家拉乌尔·德·普莱斯尔(Raoul de. Presles)等人为他整理古代文献。

后来,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枫丹白露重建图书馆,并为其命名皇家图书馆。1537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著名的《蒙彼利埃敕令》,要求所有在法国印刷或销售的书籍必须向皇家图书馆缴存一册。

1567~1593年间迁移到巴黎;

路易十四时期,皇家图书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了拿破仑统治时期,所有出版物都必须提交多本副本给警察,并将副本保存于皇家图书馆。

1692年首次对公众开放。

法国大革命时期,修道院的藏书被拿破仑的军队洗劫一空,贵族和流亡者的藏书被没收,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增加到了30万册。1721年,皇家图书馆迁⼊黎塞留馆。该建筑修建于拿破仑时期,是17世纪法国首相黎塞留的官邸。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议会宣布皇家图书馆成为国家财产,并将该机构更名为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1795年更名为法国国家图书馆。

到1896年,法国国家图书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书库,只是之后被超越。192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书超过400万册。

法国国家图书馆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新楼收藏书籍、杂志、视听制品以及 专业资料等;老楼则珍藏着手稿、版画、照片、地图册、钱币、各类奖章、演出道具和音乐资料等。

密特朗馆

在法国巴黎东南部塞纳河畔,坐落着一处由四幢钢化玻璃结构大楼组成的独特建筑群。大楼设计成打开的书本形状,远远望去,宛如四本巨大的书籍相向而立,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坐标。这四本“巨书”是密特朗国家图书馆,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7个分馆之一。该图书馆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持建造,馆名由此而来。1996年底,图书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规模巨大是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突出特色之一。图书馆占地7.8公顷,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建筑高达79米,分别以“时间楼”“文化楼”“法律楼”和“数字楼”命名。主建筑之间,有一块8个足球场大的广场作为连接。广场中央是苍翠茂密的树林,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为人们打造了一处宁静致远的阅读空间。在阅览层,图书馆设置了面向普通公众和研究学者两种类型的阅读室,最多可同时容纳3200名读者。

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大”还体现 在其浩如烟海的馆藏上。据官方统计,该馆拥有从16世纪到当前的约1330万份馆藏资料,包括各类书籍、历史文献、电影作品、音乐唱片等。此外,图书馆还有约95万张微缩胶片和7万余卷微缩胶卷,保存了大量学术论文、报纸等资料。据介绍,四幢主建筑的一半空间都作为图书馆藏库使用。

为保护馆藏书籍,图书馆内部设有一层活动木板墙。背光时,图书馆由自然光照明;阳光照射时,木板墙的遮挡可使珍贵典籍免受光线侵蚀。此外,据法国国家图书馆文化传播部主任蒂埃里·格里耶介绍,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一律禁止外借,仅供人们在馆内阅读或复印。

大楼中阅读区主要分为两块,处于上层的是普通读者阅览区,有9大阅览室,1600多个座位;处于下层的则是专供专家学者使用的研究区域,有14间阅览室,1700多个座位。

为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密特朗国家图书馆的官网开通了阅读卡线上申请渠道。阅读卡分为3.9欧元的日卡和15欧元的年卡。其中,16 岁以下未成年人及学习图书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免费申请阅读卡;不超过35 岁的大学生则可享受半价优惠。

2009年起,法国国家图书馆启动大规模数字化进程。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将电子化的书籍资料统一存储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系统中。

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内还设立了视听室,将数字化处理的影音资料汇总到一个系统终端,人们在此检索关键词即可调出所需资料。格里耶表示,“只有让更多人以便捷方式获取文化资源,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价值才能得以最大化体现。”

在便利民众阅读的同时,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常年开办展览、音乐会、学术研讨等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生活。从2017年开始,该馆每年举办一次“会说话的图书馆节”,包括读书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图书馆提供专业设备,将民众朗诵的段落上传到图书馆官网,既为朗读者留下纪念,也能让没来现场的人聆听,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

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已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地标”,每年还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格里耶认为,“图书馆不断对公共服务职能进行拓展,有助于创新知识传播形式,也拓宽了文化受众群体,最终将会推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1981年密特朗总统提出要建一座“世界第一图书馆”。他要求:“这座全新的图书馆将覆盖人类知识的各个学科领域,供所有的人使用,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传递技术,能提供远程查阅和检索服务并与欧洲其它诸国建立网络关系。”经议会通过后,1988年7月14日法国国庆之际,密特朗总统亲自宣布建立法兰西图书馆的消息。1990年末奠基,1995年3月建成,密特朗总统参加了新馆的落成典礼。1993年7月21日,法国部长会议决定,将原国立图书馆和新建的法兰西图书馆合并,重新命名为法国国家图书馆。位于黎塞留街的原国立图书馆的馆舍将作为分馆,用于收藏国家图书馆的特殊藏品,成为国立艺术图书馆。

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希拉克总统的主持下于1996年12月20日正式开馆,并被命名为密特朗图书馆。

黎塞留馆

黎塞留馆始建于19世纪,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主要的馆址之一。

黎塞留馆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七馆区之一。虽然如今只是国家馆的一个馆区,但在18世纪—20世纪的近300年时间里,它一直扮演着国家图书馆的角色,在法国乃至世界图书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价值。

在黎塞留馆的300年里,为了适应图书馆发展需要,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也形成了如今黎塞留馆的主要馆舍布局。

第一次是改建黎塞留馆后,以拉布鲁斯特阅览室为主体的空间群,该阅览室以其总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命名。19世纪中叶,由于藏书量剧增和阅览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黎塞留馆原有的马萨林宫格局已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拉布鲁斯特以图书馆为中心进行设计,改宫殿为图书馆所用。这一改建的成果之一就是下图中的拉布鲁斯特阅览室,这间阅览室从建成之初,始终面向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

第二次是新建椭圆阅览室。拉布鲁斯特阅览室满足了研究人员的需求,但是面向公众的公共阅览室需求一直得不到很好满足。

拉布鲁斯特之后的图书馆总建筑师帕斯卡尔决定建造一个和拉布鲁斯特同等规格的大型公共阅览室,在设计构想上两个阅览室大致相似,不同的是,新建的阅览室以一个巨大的椭圆穹顶取代了九个半圆穹顶。

但这个计划受当时法国经济社会状况影响,拖延了近40年后,1935年由帕斯卡尔的学生罗库拉最终完成。同时还调整了服务内容,根据当时读者实际需求,改公共阅览室为期刊阅览室。

1936年椭圆阅览室正式开放,并被誉为“世界上配备最完善的期刊阅览室”,也被称为“椭圆天堂”。

作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唯一馆址服役了近3个世纪后,黎塞留馆终在1998年被位于巴黎塞纳河边的密特朗新馆作为法国国家图书馆主馆址取代。

如今的黎塞留馆并没有因为密特朗新馆的建成而黯然失色,因为法国政府对黎塞留馆的规划从未停歇。与密特朗新馆的综合馆定位不同,黎塞留馆依照“图书馆—博物馆—长廊”三位一体的理念面向公众。

拉布鲁斯特阅览室,归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使用,作为汇集展示艺术藏品的图书馆;而椭圆形阅览室归国图所有,用以接纳更广泛的读者群。其他一些空间则用于开展临时展览。在实现图书馆自身改造的同时,黎塞留馆还根据所在区域的文化和城建布局,主动融入由卢浮宫、装饰艺术博物馆、王宫御花园、巴黎歌剧院等组成的“文化漫步金三角”。黎塞留馆如今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椭圆阅览室是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Richelieu)的一部分。除椭圆阅览室,黎塞留馆还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2022年9月,经过12年翻新,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向公众重新开放。

椭圆形的穹顶宏伟绮丽,抬头便是蓝天白云,中央天窗被镀金的雕花环绕,高贵古典。天窗周围是16扇牛眼玻璃窗,这些玻璃窗给室内带来更多的光亮。每一扇牛眼窗的上方都刻着字,仔细辨认,其中有雅典、佛罗伦萨、耶路撒冷、柏林或北京等,它们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城市的名字。四层椭圆形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真正“环抱”着读者。

椭圆阅览室又被誉为“椭圆天堂”,这个阅览室由法国建筑师让-路易斯·帕斯卡(Jean-Louis Pascal)和阿尔弗雷德·雷库切(Alfred Recoura)共同设计。1897年,让-路易斯·帕斯卡最先设计,1932年,他的学生阿尔弗雷德·雷库切完成了它。椭圆阅览室的长轴为43.70米,短轴为32.80米,高18米。它于1935年5月开放,原本计划向所有人开放,却一度成为面对研究人员的报纸期刊查阅室。

它的重新开放意义重大,标志着该阅览室回归创建者的初衷——从专为研究人员开放的阅览室变成向所有读者开放的阅览室。椭圆阅览室里陈列有漫画书、人物传记书、历史书、哲学书和宗教类书等,任何人都可以进来看书休闲。

行政机构

国家图书馆设总行政官(馆长)1人和行政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总行政官由大学或政界人士担任,文化部长任命。他是国家馆的法人代表,有权决定本馆收支和人事任免。行政委员会负责审议本馆重大事项,表决预决算。其成员有图书阅览局局长、财政部预算局局长或代表、图书馆、博物馆及科技情报局局长、员工代表、文化经济科技界知名人士、读者协会代表等。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十分健全,从行政人员到普通员工无不职责明确。以馆长为首的行政委员会管辖典藏与流通、服务与网络、行政与人事三大系统及四个附属机构:(1)战略决策;(2)对外关系;(3)文化传播;(4)通讯联络。

典藏与流通系统辖13个部:(1)哲学、历史、人文;(2)法律、经济、政治;(3)科学技术;(4)文学艺术;(5)声像;(6)参考咨询;(7)善本;(8)表演艺术;(9)地图;(10) 版刻、照片;(11)手稿;(12)钱币、证章、古董;(13)音乐。

服务与网络系统辖5个部:(1)国家书目;(2)呈缴本;(3)信息系统;(4)数字图书馆;(5)储藏。

行政与人事系统辖4个部:(1)人事;(2)计划与财会;(3)采购与管理;(4)技术装备。

行政性质

国家图书馆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共设施,有法人资格,在人事和财务上自主。

隶属关系

该馆原归教育部领导,1981年改由文化部领导,隶属文化部图书与阅览局。

法律依据

1537年《蒙彼利埃敕令》于1992年进行了修订;1793年7月19日颁布了《著作权法》;1957《文化艺术产权法》(相当于法国版权法);《信息科学、归档文件卡片与自由法》(第17号法令)。

主要职能

国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依照法律接受法国出版物的呈缴本,完整无缺地收藏出版物呈缴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文献,进行编目、永久保存并提供流通。馆藏覆盖一切知识领域和各种媒体文献,使其处于完好状态,向所有公众开放,提供使用。同时还承担着编制国家书目、图书馆网络中心和保护法兰西文化遗产等诸项任务。

馆藏数量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收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藏品极为丰富。馆中不仅保存了法兰西文化遗产,还积累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这里藏有1537年蒙彼利埃敕令颁布以来法国出版的大多数印本图书和期刊,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将连环画纳入收藏的图书馆。

总共拥有图书、期刊、报纸、地图、印刷品等超过1500万册(件)。

黎塞留馆

地图与涉及图、制图学文献及地球仪等89万件;图片及照片1200万幅;手稿22.5万卷;乐谱170万件(套);古币、证章、古董52万件(套)。

密特朗馆

印本书及承袭的藏书1000万卷,其中善本20万卷,供开架使用的40万卷;期刊总计35万种,其中法文现刊3.2万种,外文现刊8500种;缩微胶卷7.6万卷,缩微平片95万张;数字化图片10万幅;数字化文本作品10万种;录音90万件;多媒体资料4.5万件;录像83000件。

阿斯纳馆

图书及期刊100万卷;手稿、图片地图、乐谱12万件;表演艺术招贴画、照片、手稿、舞台设计等190万种。

游戏周边

2022年9月4日消息,法国国家图书馆游戏部已经收藏了多达2万多各种电子游戏,而且目标做到世界最大级别电子游戏收藏基地。

珍贵藏品

据说戴上耳机,就可以听到法国著名作家的声音,比如对法国国宝级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或《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采访。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也很值得参观。这里会定期展示不同的文学手稿,比如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手稿、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手稿等。事实上,雨果是第一个系统地保存自己手稿的作家,他关心自己去世后手稿的去向,并将它们委托给图书馆,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的另一件珍品是一部创作于1519年的地图集。这部地图集名为《米勒地图集》,于1897年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因为之前它的最后一位私人所有者的名字是“米勒”,因此而得名。

根据扉页上的铭文,这部地图集于1519年由为曼努埃尔一世国王(1495-1521年)服务的“航海地图大师”洛波·霍姆(Lopo Homem)绘制,他的助手包括佩德罗·赖内尔(Pedro Reinel)和他的儿子乔治·赖内尔。地图中的插画由出生于荷兰的画家安东尼奥·德·奥兰达(Antonio de Holanda)完成。

这部地图集呈现了葡萄牙帝国扩张高峰期的辉煌,不过,也透露着曼努埃尔一世国王的自负与傲慢。最终,被曼努埃尔一世拒绝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绕地球一圈,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汉学藏书

法国国家图书馆拥有的汉学藏书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古老的之一。事实上,法国很早就对中国研究产生了兴趣,而法国国家图书馆自17世纪起就一直与这一研究相伴而行。

早在1668年,国王图书馆就收录了一些中文书,但要说到真正意义上的“中文藏书”,则只能从1697年算起。当时耶稣会士白晋神父 (Joachim Bouvet) 从中国给路易十四带回了一批共312卷中文书,然后还有康熙帝委托洪若翰 ( Jean de Fontaney)神父带到法国的两批共72卷藏书。等到了19世纪末,法国汉学开启了新的时代,汉学的发展变得更为系统化,也更有组织。1902年,古恒(Maurice Courant)也相应发表了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的主题目录。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皇清职贡图》册页本四册,是乾隆二十二年傅恒等进呈乾隆皇帝的御览本,也是清乾隆四卷绘本的祖本.此绘本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并于二十八年续绘,后来又几经补绘.在中国绘画史和版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十王经》在敦煌曾出土过完整的5卷,为晚唐五代时期滚动式手抄彩绘卷。遗憾的是,其中3卷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馆藏建设

法国没有颁布国家强制性的图书馆法。但有许多条例、标准和报告,均为非强制性的图书馆法,且是地区性的,各地方政府可以自行斟酌处理。法国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文化部,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出版物缴送制度的国家,肇始于1537年12月28日弗朗斯瓦一世在法国南方城市蒙彼利埃颁布的《蒙彼利埃敕令》,规定在法国出版或销售的法国出版物必须向皇家图书馆缴送1本,由此开创了流传下来的法国呈缴本制度,从而使法国出版物在该馆完整地保存下来。

法国大革命后的1793年7月19日颁布了《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作者向国家图书馆缴送样本,这一做法取代了原来由出版社或印刷所缴送样本的做法。1904年和1929年的法律规定,巴黎印币厂制造的纪念章需向国家图书馆缴送1件。在1943年6月21日颁布的法律基础上,法国通过了6次法令,规定以下出版物必须呈缴:图书、小册子、连续出版物、地图、乐谱、绘画、照片、广告、有图明信片、各种视听资料、徽章、纪念章。并规定印刷出版物(连续出版物除外)于出版后48小时内,向国家图书馆缴送4册,向政府内务部缴送1册。另外,印刷者也必须向有关机构缴纳2册,在巴黎地区的,向国家图书馆缴送,巴黎地区以外的,则向所在地指定接受缴送本的市立图书馆呈缴。连续出版物的缴送与此基本相同。视听资料的缴送,根据1975年7月30日的行政命令,制作者和发行者各要向国家图书馆呈缴1件。出版物缴送制度为国家图书馆依法接受呈缴本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在该馆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有关缴送本的接收、登记和催缴事宜。

法国的出版物缴送制度按照1943年的法律执行了数十年。随着新型媒体文献的出现和大量增加,该法律的规定显得不足,难以适应。由此,在1988年宣布建设法兰西图书馆的同时,法国对出版物缴送制度重新进行了修正。1992年制定了新的法定缴送制度,1993年由法令确定。新的法律规定应呈缴的对象为:印刷品(图书、期刊、小册子、版画、招贴画、广告、地图、地球仪、地图集、乐谱、舞谱)照片、音声、视听、多媒体资料以及以存储媒体固定形式(网上的除外)进行销售、出租、分发的(在特定团体内使用的除外)通用软件、数据库、专家系统及其它人工智能制品。

向国家图书馆的缴送规定为:印刷品、画册、照片资料,出版社缴送4件,印刷所缴送2件。程序系统、数据库、专家系统以及其它人工智能制品缴送2件,录音制品缴送2件,影像制品、多媒体资料缴送2件。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的规定应呈缴的出版物范围扩大,特别是对电子出版物等的缴送作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规定,接受呈缴本的机构除了国家图书馆和内务部外,还有国立电影中心、国立视听研究所和其它机构(主要指具有接受印刷所缴送本资格的地方图书馆)。

1993年的法律,使法国的出版物缴送制度更加完善。当世界上其它国家还在探讨电子出版物及多种媒体文献的缴送问题时,法国领先一步,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由此可见,法国的出版物缴送制度不仅以历史悠久而负有盛名,而且在发展中力求与时代相同步。它是世界上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出版物缴送制度的国家。

通过几个世纪的广泛收集,法国国家图书馆除了保存了法兰西文化遗产,还积累了大量国内外资料。该馆的馆藏极为丰富。藏有1537年蒙彼利埃敕令颁布以来法国出版的几乎全部印本图书,收藏各种期刊、报纸和许多连环画,是世界上第一个收集连环画的图书馆。老馆收集的国内外文献主要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以文学和人类学为主(占全部藏书的80%)。国外文献重点收集有关法国的文献、讲法语国家的文献、各种参考工具书等。新馆的目标是馆藏将覆盖所有知识领域,包括各个学科的文献。该馆是法国政府出版物的保存馆,收有本国政府和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组织出版物。舆图资料包括地图、海图、图集和地球仪等,许多藏品极为著名。

该馆的馆藏规模扩大,不仅在人文、社科方面,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使馆藏囊括人类一切知识领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新馆开馆之前,1991年该馆出资1千万法郎用于补充馆藏。同时投入百余人力进行馆藏的清点,到1994年完成了1千万种印刷型文献的清点工作,并对急需抢救的文献进行修复和制成缩微胶卷。

读者服务

法国国家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尽管需要严格的安检,但进入免费。第一次来馆的读者需持有效证件办理阅览卡。有普通读者阅览卡和研究室、博士或从事研究的读者阅览卡。研究阅览室每个座位PC机与因特网相连接,传真复印一应俱全,取书送书优先。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不外借,只供来馆者阅览。1980年设立的国家外借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和国际互借。

新馆为读者提供了最佳的阅览环境和现代化的设备。阅览区由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框构成,分上下两个层次。下层向研究人员开放,有1850个阅览座位,包括300个单间。50万卷书供开架阅览。阅览室按学科划分为:哲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政治、法律与经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艺术与文学;声像资料五个部分。还有善本室和书目检索室。上层向普通读者开放,共有2275个阅览座位。50万卷书开架。有法国现刊及国外出版物的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参考室、声像资料室等。

阅览室设有计算机情报服务系统,配备有视听文献检索系统,缩微文献阅读和复制设备,CD-ROM光盘阅读设备,用于检索数字化文献的计算机转换阅读系统。

新馆开馆后,用于读者服务的现代化系统逐步建立,分阶段投入运行。在读者服务方面该馆开展多项业务活动,目标是可以进行远程的读者登记、读者座位预订、所需文献预订;提供先进的读者检索系统,检索窗口自动显示查询过程;让在电子全文数据库上查询的读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正文、图像或声音。这些活动面向全体公众,其文献检索方式简便、快捷,大部分操作能够一次性完成,使读者享受到世界一流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数字图书

法国国家图书馆同样注重数字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络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建立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法国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以及可用于远程检索的数字图书馆三项发展计划,使得公共学科领域的大量数字文献可以更加便利地服务于社会。2018年3月5日,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的数字资源正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通的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发布,标志着流落海外的敦煌文献通过数字化形式回归中国。

Gallica是法国蔷薇的意思,同时也是法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项目Gallica的代称,是可在网上访问的最大的数字图书馆之一,为读者提供了7万部电子图书、8万幅图片以及几十小时的声像资源。Gallica致力于成为一个遗产和百科全书式的图书馆,它将从法国国家图书馆挑选的优秀版本图书、字词典和期刊等藏书数字化,涉及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内容,其中图像资料几乎集中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所有特藏。

在数字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络建设方面,该馆制定了建立文献资源联合保障体系、法国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可用于远程检索的数字图书馆三项网络发展计划。数字化文献大部分为公共学科领域的文献。主要以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为主。该馆在新馆建成之际,就着手将馆藏100万册图书数字化,形成数字化目录库、数字化图书和数字化图像等。这个特殊型文献书目数据库,收录包括地图、版画、照片、音像资料、法国出版的音乐文献、缩微文献及《法国国家书目(音乐、地图部分)》,可检索文献数据已达34万条;还可检索法国国家书目,实现法国各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联合编目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另一项网络计划。编制法国全国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使读者在某处检索到所需文献,确认收藏单位后,就地可请求传递或复制。

国家图书馆的书目系统是全国的书目数据中心,在法国图书馆联合目录网络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项网络计划1997年基本完成,联合目录可提供1300万种图书、期刊、视听资料等文献。还将建立一个电子全文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能达到共享,面对世界各国图书馆,也是迈向国际文献系统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参加了欧洲多国合作的项目“欧洲电子图书馆图像服务ELISE”计划,该计划受“欧洲委员会图书馆计划”资助,开发一个模型系统,使欧洲的图书馆能联机存取彩色图像库。

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是G7(西方七国集团)全球数字式图书馆集团的成员,它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共同牵头负责实施G7全球数字式图书馆项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