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28 18:18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又译Zhengfa University),简称“法大”(CUPL),位于北京市,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北京政法学院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1月23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校名,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任命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为院长。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典礼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以钱端升、雷洁琼、芮沐、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黄觉非、严景耀、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名家大师汇集学校执掌教鞭,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北京政法学院起步期的辉煌。学校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53年1月14日毛泽东任命钱端升为学院院长。1953年12月,地处北京西郊的学院路41号院(即现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号)建成,师生员工陆续由沙滩红楼迁往学院路新校址。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

学校建校之初有学生760人,自1952年至1954年同时进行一年制调干生、两年制专科生和本科生三种教育,1955年转变为4年制本科教育;1955年12月高等教育部审定学校法学本科教育计划,开设29门课程。1958年,北京政法学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后,财务领导关系由司法部转移到北京市财政局,1959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

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北京政法学院被确定为新增加的44所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文革”期间,学院陷入混乱状态。1966年,学院停止招生;1970年12月,学院被撤销。1971年初迁往安徽省办“五七”干校,翌年4月全体教师、干部被分配到安徽等省、市、自治区。校舍也划归北京市文化局使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走,一些设施受到破坏。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办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秋,学校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

1980年,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并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三次为中国政法大学选任校长,最终决定由刘复之担任。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迅速筹建中国政法大学、恢复公安学院和迁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的请示报告》,提出以现有的某所重点大学为基础,调进一批优秀教师,另选校址,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自此,司法部进行筹备,准备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重要议题讨论,在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2月,中央任命司法部长刘复之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员陈卓任党委书记。 刘复之因此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校长。

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了司法部、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的正式报告》。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同年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大礼堂举行。中央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定位是:要成为全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建立完整的中国法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忠于法律、执法如山、刚直不阿的职业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司法部部长邹瑜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后,为适应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院路41号院已难于适应办学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为学校选址建设新校区并将建设工程列入“第七个五年计划”。后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学路27号)。

1986年6月7日,在昌平新校工地上隆重举行了新校奠基典礼,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1987年9月,当年录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到昌平校区报到。9月22日,在昌平新校举行首次开学典礼。

1991年夏,昌平新校区竣工。同年秋,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移到昌平校区。

1997年1月,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合并,对内称中国政法大学,对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的牌子。

2000年,学校转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的原中国政法大学进修生院,又合并至中国政法大学。同年,学校划归教育部。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

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4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庆典在昌平校区举办,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法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同时,二人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牌。 201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 同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被首批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获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是全国唯一获批的法学类引智基地。2017年被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 7月,学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签发《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政法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政法大学。

2021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2022年,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同年,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3年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京举行;7月,中国政法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12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2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1个教学单位、开设2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多个一级学科参评并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1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88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87.7%。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1门。

2022—2023学年,学校获批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其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1个,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1个;有4部教材课件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21年,学校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先后与58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6个。另有在编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科研成果

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物权法》,学校参与了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论证和起草。截至2007年该校已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法律的立法工作,推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2017年7月,学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历主持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出版发行。截至2020年8月,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6项;张晋藩教授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和蔡拓教授的《全球学导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二等奖14项。截至2021年,五年间,学校共出版著作1124部,其中出版学术专著425部,发表论文5909篇,其中CSSCI论文2555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26篇。

学术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建立的以政治法律资料信息为重点的高校图书馆。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图书馆,是全国政法院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主任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图书馆由海淀校区图书馆和昌平校区图书馆两个分馆组成,截至2023年底,馆藏文献资源约280万册,数字资源量中电子图书241万册,电子期刊131万册。

其中,海淀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2.68万平方米,截止2023年底,海淀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共201.3万册;昌平校区图书馆文渊阁和法渊阁总面积为1.3万多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昌平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78.7万册,其中法渊阁52.1万册,文渊阁26.6万册。

政法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法学研究成果为主的专业学术期刊。该刊为第一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暨2021年度优秀期刊、教育部社科期刊“名刊工程”入选期刊、高校社会科学名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比较法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期刊,创刊于1987年1月。该刊系纯学术性期刊,属开放性学术园地,主要刊载比较法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设栏目有“论文”“人物与思想”“法学译介”“法政时评”“人文对话”等。该刊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创刊于2007年9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是一份法学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该刊创刊以来,首发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的篇次,在中国政法类院校学报中名列前茅。该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行政法学研究》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是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人大法制工作机构、政府法制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工商、税务、土地管理、环保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学专业期刊,设有学术专论、青年论坛、行政复议、审判时间等常设栏目。该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已被列入“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该刊已经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北大法律信息网等。

《法大法律评论》(原《研究生法学》)创刊于1983年,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的法学学术刊物,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平台。在四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生法学》秉持着培育新人、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刊载了大量富有学术影响力的作品。马怀德胡建淼赵旭东舒国滢龙卫球薛刚凌肖建华李居迁等本刊作者或编辑现已成为了学界中坚力量。在即将迈入第五个十年之际,编辑部决定对刊物进行改名和改版。自2024年起,《研究生法学》改为《法大法律评论》并由法律出版社公开出版,每年出版两辑。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原《法大研究生》)创刊于2014年,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系列出版物,每年公开出版发行两辑。本刊秉持繁荣研究生学术的初心使命,充分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诚恳邀约聚焦本土问题、阐释独到内容、逻辑严谨缜密、恪守学术规范的高质量学术佳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学术创新的青年学子提供助力、搭建舞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将秉承《法大研究生》的办刊宗旨,精心撷取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以供刊发。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题写。后学校更名,邓小平为学校题写了“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的整体图形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环绕橄榄枝托起的正义剑和天平,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

“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庄严承诺。标志中一把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剑,一座象征法律公平公正的天平,正是这一追求的体现。

红色象征着庄严,白色象征着公平。校徽上刚柔兼济的图形,寓意了法、理、情。橄榄枝象征着和谐与生机。剑柄上的“1952”,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建立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校旗为紫禁红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国政法大学”。标准规格为192厘米长、128厘米宽。

学校标识色为确定色值的紫禁红,辅助色为白色和橙色。

精神文化

学校的校训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厚德”被放在首位,强调为人,“明法”是为事的规矩、法度,“格物”是为学,而“致公”是为人、为事、为学的最终目的。八个字彰显了作为法科院校独特的精神和价值,法大师生也坚持着对校训的整体把握和全面践行,而具有法大特色的法律援助事业正是法大学子实践校训的良好平台。

2006年,学校以玉兰花为校花,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质,既象征着法学的严肃,又象征了人文等学科的温润。

校歌

社团文化

学校社团部门总体分为学生组织和兴趣类社团。截至2022年,学校学生组织分为校级组织与院级组织,其中校级学生组织有:校学生委员会、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团委宣传中心、团委政策研究中心、团委组织部、青年成长服务中心、新闻通讯社、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院级学生组织有:各院学生会、学委会、新闻中心、团总支等。截至2024年,学校共有24个兴趣类社团,如345诗社、X-Self轮滑社、电子竞技社法、鉴古今法律史研习社、法律评论社、府学路27号急救队、国标舞协会、滑雪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

学校社区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如2023年,书画艺术协会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进行书法交流;农村与法治研究会、西部志愿者协会、准律师协会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准律师协会、农村与法治研究会、法鉴古今法律史研习社、案例研究会等社团一起开展了多场模拟法庭活动;公共政策与全球治理研学社组织了第十二届中国政法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光政辩论协会组织了论衡·千帆赛季辩论赛;国际时政论坛组织了模拟外交谈判赛等。

校区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海淀区学院路校区和昌平区府学路校区。

海淀校区

海淀区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占地面积154亩,无本科专业,设研究生教学。该校区有法治天下碑、扬帆雕塑、钱端升纪念馆、湖心亭、老1、2、3号楼等建筑或景观。

昌平校区

昌平区府学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占地面积450亩,是中国政法大学本部所在,设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该校区的主干道为“宪法大道”,有一处小广场为“法治广场”;昌平校区法学类图书馆名为法渊阁,1990年12月建成,原名“图书馆”,2007年教学评估时改名为“法渊阁”;昌平校区中有法镜、法鼎、拓荒牛、钱端升铜像、谢觉哉铜像、彭真铜像等雕塑。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法镜

法镜位于昌平校区主楼前方,由83名本科生校友捐赠。法律之镜,其名称来源于“明镜高悬”,象征着古代清官志向,现在象征着法律的公平。方与圆的结合,取自《孟子·离娄上》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之意,体现了法律的尊严。

法治广场

法治广场于2007年10月建成,位于昌平校区法渊阁东侧。有两个主题墙,其中一个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表达苏格拉底服刑前与弟子们告别的场景。另一堵墙以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全文为主题。

校训宝鼎

校训宝鼎位于昌平校区礼堂南侧,于2007年8月落成,由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捐赠。高3.2米,由锡青铜制成。它的基本形状是鼎,上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纹、环纹等图案。正面铭文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于2002年5月在50周年庆典上正式发表。

校友情况

自建校以来,该校已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法律的立法工作,推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国法大培育了一批批具有学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层次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1/3,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司法工作者中1/10均来自中国政法大学。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