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6 21:36
法宝禅寺,原名圣教寺,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始建于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相传奠基时从地下掘得白龟一只,献于朝廷,皇帝赐名“法宝禅寺”,后不幸遭火焚毁。到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在原址重建,规模恢巨集,被列为维扬八大叶林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法宝寺,原名圣教寺,位于白蒲镇南首,创建于唐太和四年(830)。初建后,因不慎于火,寺毁僧散。宋至和元年(1054),僧亿山募化,终在原寺旧址重建丛林,当时被列为“扬属八大丛林之一”。
相传奠基时,从地下掘得白龟献于朝,朝廷赐名“法宝寺”。仁山为该寺开山祖师。宋德祐二年(1275),僧师忠增建山门,修廊房、佛殿。并募田立碑。
明洪武五年( 1372) 遭兵燹,整个寺院荒废。明天顺二年( 1458) 重修。崇祯二年(1629 )建禅堂。崇祯九年(1636),建藏经楼及装塑佛像。清朝中叶,法宝寺荒废达数十年,自清嘉庆十年(1814)至道光九年(1829) 间,法宝寺得以重新修复。
法宝寺的主体结构,人们以“象”形喻之,大雄宝殿至藏经楼为“象身”。殿中供率的吡卢佛,像高达十多米,安坐在莲花座上,为苏北丛林中最大佛像。金刚殿为“象首”,内塑四大护法金刚法像。金刚殿前左右两口古井为“象眼”,殿后左右两口古井为“象之耳窍”。
金刚殿前直通山门的弧形长堤为“象鼻”,俗称“象鼻湾”。有亭名“照心”,供游客休憩之处。山门为“象准头”(鼻子头),山门前两口古并为“象鼻孔”,山门内荷花池为“象口”。寺内另外两口古并为“象穴”。
大雄宝殿后面的三口古井为“象之脐堂及水谷道”。寺后千年古银杏树为“象尾”,其它建筑还有七佛褛、普同塔、功德堂、廊房等。道光四年( 1824),法宝寺延请竹林寺僧伍琮( 号竹堂)入寺住持,开堂放戒。道光十七年(1837 ),竹堂的嗣法弟子真海又两次传戒。道光二十五年,福智接掌住持。
法宝禅寺有着特别的建筑风格,在一般寺庙中较为少见。全寺建筑布局似“象”形,象鼻湾的两侧为象耳,2003年春开凿了两大潭放生池,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
池内饲养了虾、龟、鳖、鱼;池塘四周栽种了数百株鲜艳的牡丹、芍药、月季等花。池中央有“照心亭”,亭边曲桥连岸,是游人香客夏日乘凉消暑的好去处。放生池东建有赵州式的石拱桥,名“万安桥”,它是白蒲镇古万安桥的缩影。桥栏刻有蒲塘十景和名人诗句。桥的两端安置了原万安桥的两对石狮,石柱上镌刻着中国古代富有哲理的名句——“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时刻教导着人们,这在当今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1949年下半年,如东县人代会为改变白蒲地区中等教育落后的状况,决定在白蒲镇办一所中学定名为“苏北如东中学白蒲分校”。校址位于现白蒲镇市河路56号,系解放前残存的法宝禅寺及城隍庙故址。原来寺庙残存的旧屋有大雄定殿及藏经楼各一座,斋房三间,城隍庙大殿一座及娘娘房三间,占地约二十余亩,屋舍多破坏不堪。学校就是后来的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现在已成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全国示范高中。
一九九八年八月,古老的殿宇从蒲中迁至镇西北开发区公路东侧。经过数年艰苦迁建,寺院主体工程已全面竣工。
寺前十多米高的石牌楼,耸立在「象鼻湾」的顶端,牌楼的上方正反两面书写着「法宝禅寺」和「回头是岸」八个浑厚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灿烂,令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