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2:08
《宗教词典》中的界定:“法术,准宗教现象之一。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幻想以特定的动作来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这类动作最多为模仿。……举行方式与原始的宗教仪式颇近似,但尚无依靠神力行事的观念。……”“法术”与晚于它形成的“巫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巫术”需要依靠“超自然力”影响或控制客体,行巫术者要具备此力。
儿童的思维和认识经历着一个由外到内的不断建构的过程,最早出现的符号行为是本能的反射行为,是自身需求的外在表现符号,然后是延迟模仿,依次发展到象征性游戏、描绘式表象和表象思维,最后进入语言思维。在反射行为、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阶段,符号形式表现为自身的动作行动。
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则是以模仿和游戏的具体活动作为符号媒介,对不在眼前的事物进行追忆性重现,或将主观情感愿望的内容投射到现实中去,创造出一种虚构性的时空情境。随着个体智力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动作与符号的分化,产生出物化的客体符号形式-空间造型符号,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绘画,积木搭建等。在这个符号的分化发展过程中,客体符号会反过来不断内化和抽象化为心里表象,从而为运用语言符号的高级思维形式的出现创造条件。
如:猴子将香蕉剥了皮才吃,黑猩猩用木棍掏树洞里的蚂蚁均属于动物性的动作思维,而北美红种人的“野牛舞”则属于法术性的动作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相同之处便是同样以动作作为表达的符号。在法术思维占据人类的生活领域之后的很长时间,人类仍然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表达意愿时的表达符号。就如野牛舞一样,同时还有鱼舞、熊舞、青蛙舞等等。随着人类生活的复杂化,这种符号行为扩展至生活的各个领域,于是出现了食物舞、丧舞、战争舞等等,更具有社会性的便是一些具有巫术性质的仪式的出现。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当这些局限于主体动作的符号行为的缺陷被发现以后,人类便发明了超越于主体行为的空间造型符号形式,那便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洞窟壁画、偶像化石和各种刻画符痕。从动作符号到空间的物化符号,人类的思维也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也就是说,人类已经从具有法术性的动作思维阶段过渡到了具有心理主导性和语言性质的前语言思维阶段。然而这次飞跃并没有改变人类思维活动的法术性质。原始先民在石壁上留下的图腾式狩猎图是为了预祝他们下次狩猎的成功。他们甚至会认为石壁的某一个部位最富有法术意义,因而不顾原有图形的存在,把自己的作品强行叠加上去。当代心理学家们发现,史前艺术的这一特征在智力水平倒退的精神病患者们的绘画中表现的惊人的相似。
伴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进化前行,承载它的外在符号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动作思维阶段,包括动物性动作思维和法术性动作思维,人类表达思想和交际的工具主要是外在的肉体动作;随着双手的解放,四肢分工的明确,上肢的制造能力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当行动无法满足人们交流、记述、表达的需要的时候,超越于主体行为的空间造型符号便进入人们的视界,刻画符号、岩洞壁画、石器雕塑等都属于这种空间的物化符号。
从动作符号到空间的物化符号,人类的思维也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语言的产生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发音器官的进化完备,还需要社会约定俗成能力的形成。但是,阶段性的心理符号功能的划分并不意味着符号是阶段单一的,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以一种符号形式为主,其他符号形式为辅的符号表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