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更新时间:2024-08-18 14:55

法语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中国的法语人才培养最早可以上溯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的前身1863年京师同文馆的法文科。1902年法文科随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法文科更名为法文系。

20世纪30年代初,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曾聘请在法国留学,年仅28岁的诗人梁宗岱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1932年,北京大学的英、法、德文系合并为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国文学系;同年,上海的原震旦大学也组建了法国文学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制定的12年(1956—1967)人才培养规划,中国的俄语专科学校先后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专业。20世纪50年代开设法语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学院(1954年),南京大学(1954),外交学院(1955),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的外语系合并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下设法语专业。

20世纪60年代,中法建交后,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国家对法语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发迫切,这为法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法语专业,主要有:西安外语学院(1960)、四川外语学院(196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北京语言学院(1964)、广西民族学院(1964),广东外语学院(1965)等。

自建国初到1966年,中国设立法语专业的高校共有13所,到2004年增加到41所。

“文革”后期,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复旦大学(1970),华东师范大学(1972)、武汉大学(1972)、大连外语学院(1973)、天津外语学院(1974)也先后设置了法语专业。这些学校的法语专业在开办之初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为中国的法语专业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外交、外贸,新闻、文化等领域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法语人才,尤其是为其他高校培养了师资,为“文革”后法语专业的大发展积蓄了力量,很多毕业生成了“文革”后其他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的骨干教师。

改革开放后,原来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先后恢复招生,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法语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中法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交流的日趋频繁,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国际合作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地方高校设置新专业不再需要教育部批准,法语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大为放宽,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数量急剧增加,而且由于高校扩招,法语就业形势看好等因素,法语成了热门专业。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法语专业的专业代码由050204调整为050204*,仍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目录内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法语专业的专业代码由050204*调整为050204,仍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03所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法语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04。

培养目标

法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规格

法语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法语专业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法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法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法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法语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法语专业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合理比例。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各高校法语专业应根据培养规格,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可设置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法语专业核心课程:法语语音、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国与法语国家和地区概况、法国文学概论、新闻法语、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法语视听说、法语阅读、法语写作、法语计算机处理、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培养方向课程可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高校法语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自主设置培养方向课程。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法语专业应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确保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详细的内容和步骤、专业的指导和考查。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法语专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法语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法语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所学外语撰写。法语专业应制定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写作、指导和答辩等相关规定,明确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和质量规范,指导过程应以适当形式记录。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法语专业应有一支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教研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合理。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法语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非通用语种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30%。法语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专任教师应: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②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③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④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⑤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设备资源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拥有本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学经费

教学和科研经费有保障,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教学应:①遵循法语专业教学大纲;②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③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④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3)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培养模式

1.法语专业型

即原来的法语语言文学专业。这一模式是中国高等院校法语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科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一支熟悉这一模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因此,在当时仍是中国法语专业的优势所在。有些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仍沿用这种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学生在基础阶段着重接受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以交际能力为主的地道、规范的法语;学生在高级阶段除了继续学习高级法语精读课程、法语写作、法汉口笔语互译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外,还可以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如法语语言学基础、法国文学理论、翻译学、法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

2.双外语型

即“法语+英语”。最初,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各院校原有的“法语+第二外语(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提高法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法语招生人数的增加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双语制。根据双外语型专业教学计划,学生毕业时主修法语要求达到本科水平,第二外语英语要达到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以上的水平,即至少达到英语专业四级(专科)水平。法语加英语的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在当时,采用这一模式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

3.专业方向型

即“法语+方向型课程”。这种模式是在原来的法语专业基础上增加若干非语言方向型课程,主要表现为,为学生系统开设某一方向的6—8门系列课程,如商务、经济贸易、新闻、管理、法律、涉外文秘等。一般而言,外语外贸类院校采用这一培养模式的比较多(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系列课程有的同法语语言文学学科有关联,有的已经属于跨学科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把非语言的专业课程纳人法语人才的培养计划,把法语与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朝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4.“主辅修”型

即“法语+辅修专业”。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主修法语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辅修专业,为他们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辅修专业合格者由学校颁发辅修证书。综合型高校和师范类院校具有师资优势,大多采用这一培养模式。但部分外语院校也在努力实践。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的15所高校建立了教学协作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法语专业的学生可在上海东北片的9所高校和松江大学园区的6所高校修读相关辅修专业。

5.“专业+外语”型

这种模式培养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学科理论,又有比较扎实的外语基础、熟练掌握外语交际能力的“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安排上,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增设较多的外语专业实践性课程。学生在完成各自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还必须努力学习法语,掌握法语的交际能力。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师资队伍强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有利条件,如武汉大学(“商学+法语”、“法语+数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法语”)等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目前市场或者社会对本科法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要紧紧联系市场情况,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要对市场中法语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对最终调查数据进行充分的总结和分析,进而为科学的培养方案制定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即使已经制定好了培养方案,也应当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在制定完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应当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教师意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再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应当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其能够得以不断完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真正建立起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好坏将会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因此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应用性、创造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另外,可以适当借鉴中国之外一些课程的设置,例如在法国的一些学校中,主要还是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例如开设了很多表演课、商务法语课等,这种做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代表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1.结合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打造跨学科知识体系。综合性高校可采取跨学院合作制,拓宽法语学科的课程维度。例如,法语专业可与法学院或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合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合作学院课程,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优势。

2.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打破时间、距离的束缚,利用慕课等平台,辅助以钉钉、微信等作为教学工具,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与法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办学模式。借鉴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院校比较成功的办学经验,以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等方式与法国先进高校开展合作,如“2+2”“3+1”模式等。紧紧围绕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更多的创新。与法国院校的合作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法国院校的优秀线上教育资源也应是重点借鉴的对象,实现国际高校间的高层次合作,让学生不受地域、距离的限制,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法语原版教育资源。打造学生的国际沟通桥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语水平,为学生就业以及深造做准备。

4.构建“专业+外语”辅修平台,打通专业壁垒,给学生更多选择。如上海高校开展的跨校辅修项目,让法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复旦大学的金融学、新闻学、法学等专业,理科方向还可以选择辅修上海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实现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更在培养“专业+外语”的国家化人才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积极在校内开展各种活动,例如法语电影配音大赛、法语辩论大赛、法语戏剧节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从各个维度深入理解法语国家的文化与历史。

5.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努力引进法国专家或高水平法国留学归国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法国高校访学研究或攻读学位。此外,鼓励支持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定期举办关于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的讲座与论坛,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国际化水平。

(代表院校:黑龙江大学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法语专业毕业生规模为5000-6000人。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据《科教导刊》2021年第28期刊发的一篇文章显示,市场对法语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特征。其中需求量最大的TOP3行业分别是:贸易/进出口,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院校。这说明薪酬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该行业经济收益巨大的体现。位列4-7位的分别是:机械/设备重工;电子技术/半导体;建筑/建材/工程;计算机软件。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在以上行业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基础设施方面的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开拓与建设,急需法语人才的助力。

据《科教导刊

考研方向

全国普通高校法语专业毕业生的考研方向有国际新闻传播、外国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法学(非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就业方向

全国普通高校法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法语翻译、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销售代表、大学教师、外贸/贸易专员/助理、项目专员/助理、行政专员/助理等。大多数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活跃在经贸、翻译、外交、教育等主流行业,经贸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等港口城市,而选择考取公务员从政方向的毕业生大多活跃在首都北京或者武汉。海外就业多在非洲国家以及欧盟地区的法语国家。

应用型法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举例如下:

(1)投身于非洲基建事业,跟随企业做工程项目翻译。中国有大量的第二产业,采矿、石油、基建企业与非洲国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诸如华为、中兴这样的大型通讯类国企也有驻非办公处,还有“孔子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在非洲大地上持续发挥着中国的影响力。毕业生到非洲工作大多是通过校招的渠道,提前对当地的习俗、口音进行培训。

(2)跨境电商以及“外语+”行业还有较大的法语人才缺口。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落实,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本是一项新兴业务,但中法两国的电子商贸成交量不断攀升。法语人才常常驻守在进博会中各个法国窗口或者跟随法国商人并向他们介绍中国品牌。作为随同口译的工资收入也比较可观。在大型展会时翻译供不应求。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摘录日期:2023年12月11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