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贴

更新时间:2022-10-14 21:02

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法贴》

我国著名的法贴有宋代的《淳化阁帖》和清代的《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为将书法向全国推广,后来他又命人将以上三种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真迹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名为《三希堂法帖》。成就于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学士梁诗正等人编刻而成,共计丛帖三十二册,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真品。《三希堂法帖》还被石刻于北京琼岛(今北海公园内),以供学者观摹。

《万岁通天贴》:唐武则天于万岁通天二年,命弘文馆用勾填法,将王方庆所进献的先祖王羲之及诸孙辈书翰真迹摹取下来,存留内府。这卷唐摹本所摹取的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苍、王慈、王志等七人书翰十通,是传世王氏父子墨迹中最可靠最接近真迹的作品。此卷每帖前有王方庆小楷书祖辈名街及官位名称,卷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四人题跋。曾经北宋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岳珂、张雨、华夏以及清内府等收藏。其纵二十六点三厘米,横二百五十三点八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绛帖》为北宋潘师旦摹刻,因刻于绛州,故名。又称“潘驸马帖”(宋代曾宏父认为《绛帖》是驸马潘正夫所摹刻)。《绛帖》前十卷的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历代帝王书,第三至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绛帖选帖范围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而有所增删,所收佳帖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绛帖》是与《淳化阁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为书法瑰宝。《淳化阁帖》是官刻法帖,《绛帖》是民间刻帖。该帖刻于1049--1063年(宋皇祐、嘉祐年间),集宋以前书法名家之大全,辑存、传播了历代法书之精华,具有很高的书艺价值。此帖骨法清劲,自有特色。历来受到书法家、收藏家的重视。宋代单炳文在《绛帖辨证》(已佚,见于曹士冕《法帖谱系》)中写道:“淳化官本法帖,不复多见,其次《绛贴》最佳。临江帖大率与旧本同……不逮《绛帖》之遒劲也”。但宋刻《绛帖》存世稀少,即使是明、清刻本也难得一见。

《余清斋法帖》刻于1596年,成于1614年,历经十八年。由新安巨富收藏家吴廷,出其所藏晋、隋、唐、宋书家名迹,特邀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评鉴遴选,延请同乡人书画家杨明时,铁笔勒摹上石,并以其斋室命名,汇刻成《余清斋》法帖,董其昌为其题额。由于《余清斋法帖》以往极少施拓,流传不广,较为难得。1880年(清代光绪六年),杨守敬出使日本,留历四年,极力推崇此帖,受到日本书道界的赞誉。日本书论家中村不折在《法帖书论集》中称赞此帖:“于晋,采自晋帖的佳者或大抵称得上真迹的钩摹本;于唐、宋,则全采自真迹,使此帖具有权威性”,“其多收羲、献等未刻于他帖的名迹,实为灿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述及:“余清斋帖……大抵皆以真迹上石,又得杨明时铁笔之精,故出明代诸集帖之上。”

《玉烟堂帖》,又叫《大玉烟堂帖》,明代陈元瑞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集,吴之骥镌刻,共24卷。此丛帖汇聚了汉、魏、六朝,唐、宋、金、元名迹。一卷为汉魏,2卷至12卷是两晋六朝,13卷至19卷为唐,20卷至24卷为宋元。刻工不良,里面良莠不齐,但亦有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