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6 14:18
泛爱派(Philanthropists),一译“泛爱主义”。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巴西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当时,在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展开旨在反对封建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一教育思潮的出现正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中的表现。
1768年,巴西多在卢梭著作《爱弥尔》的影响下,发表《为学校、学科及其对公众福利之影响,敬向志士仁人呼吁书》,要求由国家管理初等教育,强调编写出版包括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适合教学的初级课本的重要意义,得到上层社会和一些知名学者如康德、歌德的赞同和支持。1774年,巴西多在德绍创办一所新型学校,命名为泛爱学校,根据人类互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招收学生不论贫富贵贱,不分宗教信仰,开办后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卡姆佩、萨尔士曼、特拉普、罗考等教育家先后在校任教和担任管理工作。1777年,卡姆佩仿照泛爱学校的模式,在特里多弗创办又一所新型学校。1784年,萨尔士曼在哥达附近的斯纳普芬塔尔开办第三所泛爱学校。该派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主张由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教育,以摆脱教会的控制和教派斗争的影响。强调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要求对儿童进行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类互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具有温良、谦逊的态度。反对道德说教,强调通过对榜样的模仿、道德行为的实际练习和讲故事的方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认为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主张学习广泛、实用的知识,注重自然科学、语言、实用技术的传授。提倡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和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与游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强调启发儿童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有趣、令人愉快;采用个别教学方式,以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巴西多的《教育方法论》、卡姆佩的《教育论集》等集中体现其基本主张。该派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并直接影响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