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6 13:14
《泡泡球》游戏是一款操作性极强的益智游戏,于2010年12月29日被提交到App Store,自12月29日发布以来已被下载150万次,下载次数已经超过两百万到下载次数已经超过两百万,同样也有Android版。
Robert Nay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只是一名14岁的少年,他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只是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开发了游戏《Bubble Ball》。
Nay从小就喜欢研究应用编程,他发现使用Ansca Mobile公司推出的Corona SDK,可以轻松开发iPhone游戏。免费版的Corona SDK可支持用户创建复杂的应用,比如说横向卷轴的物理类游戏。用户如果肯花349美元购买付费版本,还可以在App Store上发行作品。于是,他就自学了Corona所运用的编程语言Lua,完成了这款游戏的编程和美术设计,他的母亲则帮助设计了大部分的关卡。用户在游戏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技巧将一个小球从起点运送到终点。
《Bubble Ball》(泡泡球 )是一款免费游戏,于2010年12月29日被提交到App Store,下载次数已经超过两百万次。泡泡球的玩法非常简单,利用屏幕上方所提供的各种道具将气泡运到标着旗帜的目的地即可,游戏中的物理效果表现相当不错。此外,这款游戏2014也已经登录Android平台。
玩家需要将气泡运送到目的地,途中可以使用道具和能量。这款游戏能测试出玩家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游戏中还涉及到引力的物理知识。
利用上面的道具来让小球到达有小旗的终点。2014年这款游戏只有二十一关。
该游戏本身的规则很简单,通过特定物件的摆放和工具的使用,把一个小球安全的送到目的地,需要考虑到重力、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但玩到后面,会发现这个游戏真是颇有难度,不是说想不出解决方案,而是难在操作感太差:过于细小的物件太难拖动,且按住之后就全部被手指挡住了,只能凭着感觉来放,也许14岁小孩的手指可以比较轻松的进行这个操作,但大多数成年人绝对是无能为力的。
能够获得大众喜爱的游戏,除了简单易操作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必须包含:就是运气成分,即使一点儿脑子不动乱按一气,也要能获得一定的游戏乐趣才行。愤怒的小鸟、切水果、切绳子等等,莫不如此。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需要严丝合缝的思考才能玩的游戏,Bubble Ball恰恰没有包含任何运气成分,你必须安排好一切才能成功。
这就意味着Bubble Ball从本身的游戏性来讲,并不具备真正获得大众喜爱的条件。
这个游戏的界面只能用“简陋”来形容,当然,我不该苛求一个会写代码的中学生,同时具备较高的界面设计能力,但毕竟App Store本质上是残酷的竞技场,而不是温馨的家庭聚会,凭什么这样一款练手级别的作品,可以获得这么多用户的认可?
理由是开发者的年龄,因为他的年轻,让用户愿意不再挑剔简陋的界面和普普通通的游戏性,而愿意下载并当做一件新鲜事儿告诉别人,而更多的人应该是看到新闻报道后因为好奇而去直接下载,这个游戏本身如何已经根本不重要了,事实上,我相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都不会试图去玩它。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我奇怪的是,在Bubble Ball上线初期,如何能够脱颖而出,App Store里的顾客们应该很难注意到某款App的作者年龄(介绍中并未提及这一点),即使不小心注意到,在经媒体大肆渲染之前,这件事也很难成为吸引其下载的有力理由吧。
所以有人认为是幕后有人暗中推动,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只是直觉。最大的嫌疑人是这款游戏开发者Robert Nay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提供商Corona,几乎所有报道中都提到,Nay最初试图采用标准的Objective C来开发,但感觉学起来有点儿难,在比较过几种解决方案后,最终选择了Corona SDK进行开发。
Corona SDK自称是“The fastest and easiest way to create mobile apps”,每年收费$349,所需的编程语言是Lua。其卖点就是能快速和容易的为iOS/Android开发应用,还有什么广告能比“一个14岁的中学生都能用它开发出一款打败Angry Birds的游戏”的真实故事,更能打动有意开始iOS开发但又怕自己学不会做不好的潜在客户的心呢?
至于手段,则很可能是上线后动用类似“水军”的帐户群下载和评论(媒体指出该游戏发布当天的下载量有40W),略有起效后再通知媒体跟进报道以掀起公众的关注热潮。
《泡泡球》在2010年12月29日登陆iPhone平台后,Nay又在一周后将它投放到了Android Market,虽然Android用户的反应并不热情,但它在iPhone平台的人气却是有增无减。Nay还表示,有可能在该游戏中添加付费功能或虚拟商品创造营收,Ansca Mobile公司则表示将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让Nay实现这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