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氏杆菌病、布病、波状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此病通过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消费由感染动物制成的食品传播至人类。高危人群包括居住或旅行于疾病流行地区(如牧区)的人群,以及暴露于布鲁氏菌的职业人群,如屠宰场工人、肉类加工工人和兽医等。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环地中海地区、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

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为全球性疾病,主要的流行地区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地区等。

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布鲁氏菌感染防治,使发病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内蒙古等牧区。

该病发病高峰位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中国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为主要的病原体。

布鲁氏菌几乎总是从感染家畜以及被污染的家畜产品传播给人类,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相当,但人传人十分少见。

在动物宿主中,流产或早产是布鲁氏菌病的常见征象。感染动物会在尿液、奶、胎盘和流产产物中排泄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可在冻肉及奶制品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病因

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复杂。布鲁氏菌进入人体后,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形成局部的病灶。致病菌所在细胞破裂后导致菌血症,致病菌随血流分布至全身多个脏器,形成多发的病灶。

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该菌分为6个种,分别为羊种、牛种、猪种、犬种、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其中前四种均对人类具有致病能力,但毒力不同。

诱发因素

居住于该病流行地区(如牧区)或于该病流行地区旅行者,更易发生此病。

某些职业布鲁氏菌暴露率较高,包括屠宰场工人、肉类加工工人、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均属于布鲁氏菌病的高发人群。

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清除致病菌,可只出现亚临床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若人体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致病菌反复入血,宿主可发生慢性感染。

进食生肉或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帮助动物分娩,如牛、羊等。

症状

布鲁氏菌病患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周,也可长达数月。反复高热伴大汗淋漓是该病突出的症状,常伴有游走性关节痛、睾丸肿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也可见头痛、皮疹等。

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最突出的表现为发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波状热,即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发热也可以是部分患者唯一表现,少部分还能仅表现为低热。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大汗,疲惫、乏力,关节痛、肌痛、背痛,头痛,厌食、体重下降,抑郁等等。

上述症状可能在消失后数周甚至数月再次出现。部分患者症状可持续存在,病程超过1年,即发生慢性感染,出现脊柱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疾病的相关症状。

临床医生在检查中,可能能够发现布鲁氏菌病患者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

就医

布鲁氏菌病早期难以识别。若出现典型的波状热、肌痛,伴显著的乏力,或者持续发热,合并布鲁氏菌暴露的危险因素,应该考虑布鲁氏菌病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

此外,建议发生布鲁氏菌暴露的孕妇咨询相关医生,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曾患布鲁氏菌病的孕妇也应该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诊断流程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诊断需要有布鲁氏菌实验室检查的证据。在血液、骨髓、脑脊液、伤口渗液、脓液、关节液中分离出布鲁氏菌可以协助确诊。医生诊断此病时,通常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符合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即可做出疑似诊断。

疑似诊断基础上,同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结果为阳性,或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结果为阳性,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阳性,或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同时满足实验室确诊检测结果中任一一项,可明确诊断该病。

符合布鲁菌病流行病学史,同时满足上述确定诊断的实验室检测中任一项,而没有临床表现者,为隐性感染。

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视医院诊疗范围就诊于传染科或感染科;在该病高发地区部分医院,可直接就诊于布鲁氏菌病科;如医院无特设前述科室,可就诊于内科。

相关检查

白细胞计数通常为正常或偏低,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在急性感染期加快,慢性期可正常。

肝酶常轻度异常。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结果为阳性。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结果为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阳性。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

从患者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病理材料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大部分血培养样本会在培养第7日到第21日之间得到阳性结果。

骨髓培养优于血培养,但一般仅用于血常规异常、不明原因发热且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查阴性的患者。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者患者病程持续一年以上且仍有临床症状者滴度为1:50++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400++及以上。

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BCSP31-PCR)、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已经应用于布鲁氏菌的检测,且可以进行布鲁氏菌亚种鉴定。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相关特殊检查。

若怀疑心脏受累将安排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若怀疑神经系统受累将安排腰椎穿刺,其他特殊检查还包括骨关节X线、骨扫描、颅脑CT、肝脏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淋巴结活检等。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其他可导致长期发热的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同时伴有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的疾病,如结核、伤寒、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详细的辅助检查将有助于疾病鉴别。

治疗

布鲁氏菌病明确诊断后可开始药物治疗,抗生素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并预防并发症、疾病复发和后遗症的发生。

医生通常会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延长治疗时间,并且选择能够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和利福平。

对已经发生脊柱炎、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治疗方案会适当调整。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必要时予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考虑到药物治疗的复杂性,患者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执行。

建议使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进行治疗,至少连用6周,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等变化可能会适当延长疗程。

其他方案可以考虑:

对于局灶性、复发性或难治性布鲁氏菌病的复杂病例,可以考虑三药联合方案。

建议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方案。妊娠12周内可考虑三代头孢+复方磺胺甲噁唑方案。

8岁以下儿童建议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方案或利福平+氨基糖苷类药物方案。8岁以上儿童可以参考成人方案,但药物剂量应进行适当调整。

脊柱炎

建议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2~3周)方案,总疗程至少3个月,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

建议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或头孢曲松方案,治疗持续时间通常比较长,至少6~8周,建议持续治疗至脑脊液恢复正常。

布鲁氏菌性心内膜炎

建议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或头孢曲松方案,但常需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延长疗程。

预后

该病一般预后良好,经规范治疗大部分是可治愈的,死亡率小于2%,主要致死原因是心内膜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少数病例可以遗留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使肢体活动受限,有的病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诊治不及时、不彻底所导致的慢性病患者,预后较差。

该病不良结局包括疾病复发和治疗失败,通常是因为未能根除细胞内的细菌。

并发症

布鲁氏菌病可累及全身任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慢性布鲁氏菌病可出现多种全身并发症。

发生率1%~2%,可损害心脏瓣膜,是布鲁氏菌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布鲁氏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表现为关节肿痛和僵硬,膝关节、股关节、踝关节、腕关节和脊柱关节最常受累,其中脊柱炎治疗难度较大,炎症持续存在可影响脊柱功能。

布鲁氏菌侵入男性生殖系统,导致附睾睾丸炎,主要表现为睾丸肿痛,这在男性患者中并不少见,多为单侧。

2%~7%的布鲁氏菌病会发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急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布鲁氏菌病引起的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表现类似,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协助证实。

其他少见的全身并发症还包括肝炎、肺炎、胸膜炎、皮疹、葡萄膜炎等。

其他活动

2023年1月10日,布鲁氏菌病国际学术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