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鸡

更新时间:2024-07-14 10:35

波罗鸡是“波罗诞”特有的工艺鸡,由于在庙会期间出售,因此叫波罗鸡。“鸡”与“吉” 近音,象征吉祥。“游波罗”的人们就买波罗鸡回去,图个好意头。

制作工序

“波罗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总共有36道工序。其中做“鸡身”模型的泥土取自南海神庙背后一公里外的铜鼓山上,因只有这里的泥土油滑细嫩,既不含泥沙,黏性又大,可以一连用几十次“倒模”。

从鸡模到鸡脚、鸡翅、鸡嘴、鸡冠,每个步骤都十分复杂,所需材料包括硬纸、鸡毛、稻秆、颜料等,再一点点手工黏上。

大型的大如真鸡,要用到10斤泥土;小型的只需用到1斤,显得小巧玲珑。越小的“波罗鸡”制作越困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磕坏材料。有的用真鸡毛制作,整体活灵活现,宛如真鸡;有的则色泽艳丽,脚长身长,更加昂首挺胸,较受年轻人欢迎。

历史传说

版本1

波罗鸡的来历是与印度朝贡使达奚司空有关的。后来,民间又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在10万只鸡中,有一只会像真鸡一样,清晨啼叫。谁的运气好,买到那只会啼的波罗鸡,就可发财致富,享用不尽。这说法源于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此以后,每届波罗诞

版本2

话说过去波罗庙附近的一个村庄,有个姓张的老妇人,无儿无女,只与一只大公鸡相依为命。

村外有个员外,是个有钱佬,酷爱斗鸡,早就听人说过张老妇的大公鸡,便派人来邀斗鸡,被张老妇拒绝。员外不甘心,便偷偷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鸡去斗,结果大败。员外要出高价买张老妇的鸡,又被拒绝,于是恼羞成怒,某天趁老妇下田之时,派家丁将鸡偷了回来。那鸡从此不再啼叫,员外一怒之下就杀了它。

老妇很伤心,随后得知鸡毛被丢在垃圾里,就将鸡毛一根根捡回来,洗净晒干,然后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黏上去,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第二天清晨,老妇听到了这雄鸡在啼叫!

于是老妇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其余的都拿到波罗庙去卖。

南海神庙所在的扶胥镇中国传播友谊的异域人达奚司空。人们到此除虔诚拜祭之外,还会买回几只波罗鸡回家,祈求健康,好运气,福气满盈。据说,在每年售出的10万只波罗鸡中,有一只鸡会啼,谁买到它,南海神将会赐福给买主。

工艺现状

千年波罗鸡怕是难再“啼”

制作者仅剩不足十人,波罗诞庙会特色工艺品濒临失传

本报讯 记者邝穗雄摄影报道:南海神庙一年一度的波罗诞庙会农历二月又将鸣锣。然而,记者昨天在南海神庙所在地庙头村探访时发现:广州独特传统民间工艺品———波罗诞庙会“特产”波罗鸡濒危,庙头村里制作者仅剩不足十人。

波罗鸡只在南海神庙(即波罗庙)附近一带制作,其起源,传说有多种,都与波罗庙有关,而波罗庙会至少可上溯到宋代。传说很广的一种是,当年村民发现来自波罗国的使者在海边立化(去世),刚好有鸡啼,传为鸡神,因而盖起神庙,制波罗鸡纪念。另一种是,祭南海神,鸡啼即太阳升起,波罗鸡含有给人光明之意。“扶胥浴日”或称“波罗浴日”是著名的宋元羊城八景之一。传说每年售出的鸡中,总有一只会在清晨啼唱,谁买到谁就发财致富、幸福吉祥。

波罗庙会是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有俗语“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上世纪50年代初,古庙年久失修,后来更受极左思潮冲击,庙会中断多年。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恢复。珠三角、港澳地区,甚至海外华侨华人纷至沓来,沿途上千小摊档出售各类工艺品,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波罗鸡。参观者几乎都会买上两三只作为留念。庙会最盛时,一年卖出的波罗鸡就在10万只以上。波罗鸡承载了岭南特有的文化,其形制历经百多年几无改变。

庙头村是个大村,居民1000多人。村里制作波罗鸡最大的和奶奶已78岁高龄,她说,她不足10岁就跟着村里伯娘学做波罗鸡,不卖波罗鸡了,手艺传给媳妇,但她们也不愿制作了,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肯再制作这种赚不了大钱的小手工了。仍有珠三角商贩来批发波罗鸡,但规模也不如以往了。

波罗鸡制作工序有30多道,很费工夫,一般最大的30斤、高1米左右,小的一两斤。和奶奶曾制作过40斤的波罗鸡,非常精美。她说,上好的鸡毛要纯白富有光泽,有的只取尾巴上几根尾翎,成本不菲。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愿意制作的人就渐渐少了。这两年原料涨价了,利润更薄。后生大都不愿学,一些老人又相继去世了,这门技艺在走下坡路,说不定哪天就失传了。

有专家表示,波罗鸡代表一种地方传统文化,如何保存发展,亟待引起重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