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

更新时间:2022-06-20 11:01

泪小管又称泪管,为泪点到泪囊之间的小管,每侧上下各一根。每根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垂直部约1~2毫米,继呈直角向内连续于水平部,约6~8毫米到达泪囊,管径约0.5~0.8毫米。二者交界处是扩大的泪小管壶腹。上下泪小管的水平部沿睑缘向内眦倾斜,上方的向内下,下方的向内并稍向上,分别穿过泪筋膜,单独或会合成泪总管,在泪囊外侧中央的稍后方,距泪囊顶约2.5毫米处进入泪囊(开口部一般与睑内侧韧带等高)。

概述

泪小管由复层鳞状上皮和富有弹性组织的真皮组成。管壁薄而富有弹性,故当探通时可扩大为正常的三倍,而壶腹部可被拉直。泪小管的垂直和水平两部,均有眼轮匝肌纤维围绕,这些纤维的舒缩,有助于将泪液自上部吸入并排出于下部。此部若有狭窄或闭锁,可导致流泪。

疾病诊断的初步应用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泪小管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由于泪小管位置表浅、结构精细,泪道普通影像学检查(包括泪道造影、眼科B超、CT、MRI、核素扫描)难以清楚显示其结构;近年新兴的泪道内窥镜为泪小管疾病的检查提供了较大便利,但其对先天性泪小点缺失,如、泪小管阻塞段以后的泪小管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难以显示,且该检查存在对泪道有一定的创伤性、泪道内窥镜仪器昂贵、不易推广等缺点。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作为眼科较新的无创伤性检查仪器,其高分辨率使之有望成为较理想的泪小管检查手段。

临床相关疾病——泪小管炎

泪小管炎为泪小管的慢性炎症,以下泪小管炎为较多。炎症可以由结膜蔓延而来,也可由泪囊炎上行感染造成。沙眼衣原体造成的泪小管炎是沙眼的常见并发症。放线菌病和霉菌也可侵及泪小管。在泪囊摘除后仍能从泪小点压挤出粘脓分泌物的病例便是泪小管炎的佐证,它是眼内手术后感染的可能来源,应引起重视。治疗可用抗生素液冲洗,严重者可切开泪小管进行搔刮,并涂抹碘酊,使其管壁粘连而清除残腔。

临床特点:

1、诊断依据:

(1)结膜囊有丝状或条状分泌物;

(2)病变之泪小管周围红肿,无触痛及波动感,泪小点外翻呈乳头状凸起;

(3)压病变泪小管有脓液或黄色豆渣样物挤出;

(4)泪道冲洗液体自病变端泪小点反流,有少量分泌物,而从另一端泪点冲洗,则泪道通畅;

2、主要表现:泪点发红、凸起,周围皮肤发红肿胀。压迫泪囊区皮肤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或结石由泪小点溢出。

3、次要表现:泪小管内炎性物的积聚,可扩张泪小管成黏液囊肿或脓肿,有波动。

4、误诊分析:临床上易误诊为泪小管炎的疾病特点如下。

(1)急性泪囊炎:鼻侧泪囊区红肿、疼痛明显,溢泪,伴有分泌物,发热,可反复发作。

(2)结膜炎:睑结膜充血,有滤泡和(或)乳头,结膜囊有分泌物。无泪点隆起,压迫泪囊区皮肤无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