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0:57
在眼的内眦附近有一微陷的空间,即泪阜与半月皱襞之间的陷凹称泪湖。泪湖可以容纳较多的泪液,有泪液蓄积时则表明泪道排泄障碍[1]。正常情况下,泪腺产生的泪液除了通过蒸发消失外,一部分泪液依赖于眼轮匝肌的“泪液泵”作用,通过泪道排出。眼睑打开时,眼轮匝肌松弛,泪小管和泪囊因自身弹性扩张,腔内形成负压,积聚在泪湖的泪液通过开放的泪小点被吸入泪小管和泪囊。泪小管毛细作用也有助于泪液进入泪小管。在眼睑闭合时,泪小点暂时封闭,眼轮匝肌收缩,挤压泪小管和泪囊,迫使泪囊中的泪液通过鼻泪管排入鼻腔。
定义
泪道是泪液的排出管道,分为骨性泪道和膜性泪道两部分。
骨性泪道:
1.泪囊窝:
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下部,前方由上颌骨的额突形成泪前嵴,后方由泪骨的泪后峭及泪钩共同构成,向上与眼眶的内侧壁眶缘相连续,内下向前止于钩子形的钩状突起。此突起与上颌骨的泪骨切迹相遇,构成鼻泪道的上口。泪囊窝下半部与中鼻道为邻,其上半部与前组筛窦接近。
2.骨性鼻泪管:
是泪囊窝向下延续的骨性管道,向下开口于下鼻道。骨内段长12~40mm,鼻内段长5.32mm。外侧壁为上颌骨的泪沟;内侧壁由泪骨的降突和下鼻甲的泪突构成,较薄弱。上口相当于眶下缘水平,下口位于下鼻道顶部的前1/3和后2/3交界处,即大约在下鼻甲前端后方16mm,鼻腔底的上方17mm处。
膜性泪道:
1.泪点:
包括上、下泪小点,分别位于上、下睑缘后唇的乳头突起上。上泪点位于内眦颞侧6mm处,其方向朝向后下。下泪点位于内眦颞侧6.5mm处,其方向朝向后上。泪点为泪液引流的起点,其直径0.2~0.3mm,随年龄增长而稍扩大。在正常情况下,上、下泪点紧贴眼球表面,并浸于泪湖之中,同时泪点的四周绕以富有弹力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起括约肌作用,使泪点呈开畅状态,便于泪液的引流。
2.泪小管:
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上、下睑各一,直径为0.5~0.8mm,全长10mm,可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两部分。垂直部与睑缘垂直,贯穿皮肤全层,长1.5~2mm,水平部长8~10mm,垂直部呈直角延续于水平部,两者交界处的泪小管稍膨大,称泪小管壶腹部。上泪小管向鼻下方走行,下泪小管向鼻上方走行,于内眦部互相汇合,称泪总管,然后开口于泪囊。
3.泪囊:
位于内眦韧带后面、眶内侧壁泪骨的泪囊窝内,其上方为盲端,下方与鼻泪管相连。上下长约12mm,左右宽2~3mm,前后径4~7mm。泪囊颞侧与泪总管或泪小管相连,下方与鼻泪管相延续。
4.鼻泪管:
位于骨性鼻泪管内,上接泪囊,向下开口于下鼻道,全长约18mm。鼻泪管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骨内的部分称为骨部鼻泪管,长约12mm,下部位于鼻腔外侧壁黏膜下的部分称鼻部鼻泪管,长5~6mm,下端开口在下鼻道侧壁的前部或中部。鼻泪管呈向后外下走向,体表投影相当于内眦角与上方第一磨牙间的连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