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攀蛇

更新时间:2024-10-22 21:36

太攀蛇(学名:Oxyuranus scutellatus)是眼镜蛇科、太攀蛇属爬行动物。体形硕大,强健有力。一般通体呈橄榄色或暗褐色。头呈狭长棺木形,头部颜色稍淡,身上生有一条沿着背脊的橘色条纹;口裂较大,延伸至颈部,多呈浅褐色。具有澳洲太攀蛇和新几内亚太攀蛇两个亚种。

动物学史

种名scutellatus大概以拉丁语scutellum(小盾)加上-atus(由...制成)命名,指的是身体中部鳞片数量较多。

英文名“Taipan”一词源自昆士兰州远北约克角半岛西海岸的Wik Mungkan人对这些蛇的称呼。

形态特征

头部与身体不同,成蛇通常呈浅棕色或深棕色,通常有宽阔的橙色中背条纹或苍白的头部;腹部呈乳黄色,有时有橙色斑点。瞳孔是圆形的,包含在橙色虹膜内。平均体长为2.5米,记录为3.35米。雄性体型略大于雌性。背鳞平滑,中部有21-23列;腹侧220-250;泄殖腔板通常是完整的;尾下45-80,全部分开;颞唇和单个前颞存在。

栖息环境

在澳大利亚,该物种占据了广泛的栖息地,包括林地、干燥硬叶林、季风林和雨林,以及改造区域,例如有啮齿动物猎物(黄鼠和黑鼠属)的种植园。它在木结构良好的草坡上最为丰富。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新南威尔士州)、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群)。

生活习性

太攀蛇身体强壮,能够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可以杀死100个成年人,太攀蛇一次排出的毒液足够杀死50万只老鼠,具有核武器般的杀伤力。太攀蛇与贝尔彻海蛇齐名,是世上最毒的蛇,其毒性比眼镜王蛇强100倍。但是,由于此蛇分布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性格比较温和,看见人会主动避让。

该物种专门以哺乳动物为食,尤其是老鼠,也捕食像袋狸这样大的猎物。大班主要在黎明或黄昏时活动,然而,在炎热的天气期间,它们可能会变成夜间活动。

太攀蛇日夜都会活动,捕捉哺乳动物时,行动极其迅速,是世上最毒、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但是这种蛇与其他蛇不同,一般的蛇对猎物进行攻击时,会咬着猎物不放,注入毒液,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注入毒液,所以太攀蛇在捕捉猎物时,会先咬一口,然后立即后退观察情况,等到猎物倒下,太攀蛇就会上前将其吃掉。太攀蛇被激怒时会疯狂发动攻击,它们会在眨眼工夫用毒牙咬受害者数下,攻击速度极快。

生长繁殖

太攀蛇是卵生物种,交配发生在8月和12月初,产卵(3-22枚卵)发生在10月和翌年2月。雌性偶尔会产下2窝蛋,每窝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2个月。据观察,该物种在冬末和春季(八月至十月)最为活跃。据记录,圈养个体雄性在16个月大、雌性28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

亚种分化

近种区别

澳大利亚太攀蛇和新几内亚分布的巴布亚太攀蛇都属于太攀蛇,前者体色为褐色,头部颜色较淡,后者体色是乌黑色或褐色,并长有一条沿着背脊的橘色条纹。这两种太攀蛇的头部呈狭长棺木形,看起来十分凶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太攀蛇尚未受到任何重大威胁。尚无针对太攀蛇的保护措施。太攀蛇数量稳定,分布较为密集,数量没有下降,是无危物种。

主要价值

太攀蛇毒液中发现的凝血蛋白可能有助于防止术中大出血。

物种危害

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连续攻击速度最快的蛇,快到可以让人双眼看不见。每次咬一口所注射的烈性毒素约为100毫克,可杀死100个成年人、50万只老鼠。其毒性能够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释放出的神经毒素使肌肉无力,并阻止血液凝结,被咬伤的病人应该尽快使用抗蛇毒素。在抗毒液素研发出来以前,被太攀蛇咬到的人没有能存活下来的。

在澳洲,人们对太攀蛇多有防范。它的毒素能引起呕吐,血液凝固,并会使人停止心脏的跳动。研究学者发现,人被太攀蛇咬到后,出现的征状与别的蛇不同。血液并不会凝固,但人的七孔会稍微出血,再过一会儿就会看见四周的事物出现重叠影像,然后全身的机能会慢慢停顿,导致瘫痪窒息而死。如果人被太攀蛇咬后,在几分钟内没有注射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及时治疗,那就必死无疑。太攀蛇的毒素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在太攀蛇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