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州歌

更新时间:2022-07-30 11:53

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云浮市的民间文学,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广东省罗定市古称泷州、泷水,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民间歌谣泷州歌因此而得名。

创作活动

泷州歌创作活动由诗歌社主持,主要采用赛歌的形式,由诗歌社拟定诗题,然后向各地诗歌社公告,赛歌者投稿并附送少量卷资作赛歌活动经费,诗歌社选定评师在来稿中评出优秀获奖作品公布,视来稿多少,分为东西榜、甚至五榜公布。

创作方式

主要靠各地诗歌社组织的赛歌方式进行创作。

起源发展

罗定古称泷水,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南朝梁陈年间至唐代曾设为泷州。泷水地区西联广西以及大西南,东接大珠三角,北临西江,南枕新兴阳春、信宜三县诸岭,是典型的岭南丘陵地带。

泷人向有喜结诗歌吟社的传统,一批文人和粗通诗律的民间歌手吸取泷水山歌与泷水能咕歌体裁和语言的精华,创办泷州歌社,进行赛歌活动。

最早的“泷州歌社”,创办于清代乾隆四十九年,由罗定州城内的诗人主办。清代乾隆年间,罗定州城内的诗人创办“泷州歌社”。随后,罗定州内的罗镜、太平、素龙、黎少、船步、泗纶、围底、榃滨,东安的高村、白石,西宁的连滩、桂墟、平台、大方、千官,广西岑溪的筋竹、大湴、北流,均设泷州歌社。清末至民国为兴盛时期,每期投稿总数达3000比,歌榜也由原有一榜分为东、西两榜。抗战后期泷州歌社逐渐减少,至新中国成立前,泷州歌几乎被人遗忘。1963年恢复征歌活动。

早期代表

早期有姓名可考的,有清乾隆年间西宁连滩珠头岗人黄华川、清嘉庆年间举人陈书锦等。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代表人物有罗定歌坛盟主黄琴舫,民国至建国初有陈子楷、陈汝松、黄兆勋、黄叔吕、黄玉钟、梁缉臣,云浮江绶珊,郁南黄旌珊、李声南,岑溪的陈树勋等。当代传人有唐之章、黄至诚、丘鲁耈、唐英才、谭文生、谭忠棠,郁南谭志雄等。

代表作品

《苦情歌》《喝稀粥》《劝夫莫赌钱》《劝家庭歌》等。

特色意义

泷州歌是一种不同于山歌,近乎于竹枝词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对研究泷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极具参考价值,对研究文言与方言的结合,格律诗与民歌体的融合极具借鉴作用,对提高当地的文化品位,建设当地的精神文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活跃群众文娱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创作特点

泷州歌为七言四句式,通常选用的句式格律有五种:一是“平平仄仄仄平(阳)平(阴)”,二是“平平仄仄仄平(阴)平(阳)”,三是“仄仄平平(阴)平仄平(阳)”,四是“仄仄平平(阳)仄仄平(阴)”,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句可选用前四种句式格律中的一种,第二句可选用二、三种句式格律中的一种,第三句可选用第五句式格律,第四句也可选用二、三种句式格律中的一种。一、二、四句须押韵,第三句可押可不押,但不押韵的必须是仄声字。

泷州歌使用当地方言进行创作,但方言中又夹有文言,不讲求对仗和粘对,用字用词都可重复,甚至可用虚字附于实词前,朴实简洁,雅俗共赏,便于吟唱和流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