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更新时间:2024-01-02 20:59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抗日战争时期陕北设立的培养青年运动干部的学校。前身为1937年成立的安吴堡青年训练班。1940年正式改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大量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向他们讲授社会科学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军事、政治和民运工作的实际训练。以学生自学和自己研究为主,加强课外辅导。以学生自治力组织原则,师生共同管理学校。1941年并入延安大学。

历史沿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为抗战需要,在泾阳县云阳镇筹建旨在培养青年干部、发展抗日力量的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青训班第四期以后迁至安吴镇安吴堡村,时称安吴青训班。青训班主任冯文彬,青训班副主任胡乔木。从1937年10月起到1940年4月止,安昊青训班共办班14期,为中国革命吸收培养了1.2万多名青年干部。1939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后,安吴青年训练班继续在国统区办下去已无可能。1940年1月,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提议在延安开办青年干部学校,将中央党校青年班和安吴青年训练班的学员转来学习。中共中央决定将这所学校定名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0年5月3日下午4时,包括安吴青训班在延安的校友、各机关代表以及全体师生等共千余人,集合在中央大礼堂内,举行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庆典。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发王明吴玉章等出席庆典活动并讲话。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由陈云担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对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冯文彬在开学典礼上是这样阐述的:“第一、培养什么样的干部;1、有青运技能与特长的;2、有独立工作能力;3、区县级以上的干部。第二、培养干部的方向和品质:1、坚定的意志;2、艰苦的传统;3、虚心的学习;4、民主的作风,互助的精神;5、活泼的生活。第三、青年干部不仅要具有革命理论和工作方法,而且需要具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文化、音乐、戏剧、体育等。”

1941年年1月以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分编为六班:第一班是高级班,文化政治理论水平较高,有相当的青运工作经验,学习期为一年半,其教育内容为深入地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与方法,总结青运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第二班、第三班是普通班,学期一年,主要学习内容是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基本的青年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班是陕北干部班,学期一年,首先是注重于提高文化水平,再加强政治教育.学习青年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第五班是军事班,培养青年武装和军队的武装干部,学习重心是军事和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第六班是儿童班,主要是文化教育。学校的课程分为政治课、业务课、文化课和军事课四类。各班都开设政治课和军事课。根据各班教育任务的不同和学员文化程度的高低,开设的课程也有差别。

1941年1月以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将班级模式从训练班改为年级制,延长了学习期限。新学制下青干校共分为五个部:即高级部、中级部、初级部、艺术部、体育部。高、中、初三个部每部各设一、二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学习时间定为一年,每两年之后可以毕业或者升级。毕业后实习一年。新学制确立后,课程内容则增添了国文、自然科学、外国语等选修课程,政治科目除了原有马列主义、经济学、中国问题等外,还增设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问题、中国现状、西洋史、中国史等。青年运动则为全校之必修课程。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规模不是很大,初建校时有学员30余人,总共培养学生也不过千余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其他解放区也纷纷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分校。如绥德分区成立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绥德分校(1940年9月6日开学),史洛文任分校校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也于1942年5月成立过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山东分校,肖华担任校长。通过举办分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将青年运动的种子播向全国。1941年9月,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因院校调整而合并到新成立的延安大学。自此,从安吴堡青训班发展而来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