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21:12
泽陆蛙(学名:Fejervarya multistriata)是叉舌蛙科、陆蛙属两栖动物。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瞳孔横椭圆形,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1/2;鼓膜圆形。背部皮肤粗糙,无背侧褶,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指、趾末端钝尖无沟;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眼部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外跖突小,趾间近半蹼,第五趾外侧无缘膜或极不显著。背面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灰橄榄色或深灰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的头体中部有一条浅色脊线;上下唇缘有棕黑色纵纹,四肢背面各节有棕色横斑2-4条,体和四肢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雄性第一指婚垫发达,具单咽下外声囊,咽喉部黑色;有雄性线。卵径1毫米左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第35-36期蝌蚪全长平均33毫米,头体长13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00%;背面橄榄绿色,体背、尾部有深色斑点;头体椭圆略扁,尾部较弱,尾末端略细尖;唇齿式为Ⅰ:1+1/Ⅲ;下唇乳突中央约缺5个乳突位置。
雄蛙体长38-42毫米,雌蛙体长43-49毫米。体形中等。吻钝尖,吻棱圆。颊部显然向外侧倾斜;眼间距窄,为上眼睑之半;鼓膜为眼径的2/3;犁骨齿为两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舌后端缺刻深。指端钝尖;指长顺序3、1、4、2,第一、三指等长;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叠;趾端钝尖;第五趾稍短于第三趾,达第四趾的第三关节下瘤;趾间的蹼约达趾长的2/3,第四趾的蹼到第三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小而突出;内跟突窄长,有时与跗褶相连,外跟突小,有时与第五趾之觎褶相连。
背部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的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散有小疣粒,而无背侧褶;体侧及体后端疣圆而清晰;后肢背面也有小疣;有的标本在枕部有横肤沟;颞褶明显;头前端及腹面的皮肤光滑,有的标本腹盾端有细痣粒。
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灰橄榄包或深灰色,有时杂以赭红色或深绿色之斑纹颇显著;上下颌缘有6至8条纵纹,两眼之间有横斑;背面两肩之间有“∧”形斑,断续情况不一。两侧斑纹的凹入部分适与肩部浅色点相对;背后端有“∧”字形纹或横纹;背正中或有浅色脊线;四肢有横纹。雄性咽喉部深色,其余为白色。液浸标本上述斑纹尚清晰。
雄性体略小;第一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外形上声囊中央略凹入;咽喉部黑色;有雄性线。
卵群粘连成片杭,每一片有卵数十枚,分多次产完;卵径1毫米左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灰白色。
生活时蝌蚪背而澉髓绿色,有棕褐色麻点,沿着尾鳍的上下缘有若干显著斑点。尾肌上有许多棕斑;腹部无斑纹。液浸际本体背面棕黑色,体侧黑色,尾部淡棕色。斑点清楚。后肚2毫米的蝌蚪,全长3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后肢5毫米时,全长34毫米左右。尾细弱,末端略尖细,上尾鳍宽于下尾鳍。吻钝圆;鼻孔背位,眼背侧位;出水孔位于体左侧,略近眼。无游离管;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右侧。口小,位吻部下方;唇齿式Ⅰ:1-1/Ⅲ,第二排齿间距大,下唇第一齿列短;口角至下唇两侧有一列乳突,下唇中央无孔突;角跃颌弱。一个刚仲山前肢的变态期蝌蚪,体长14毫米,尾长26毫米;几个残留尾甚短者,体长13-15毫米。新成蛙体长11-14毫米,背部有肤陵、斑纹及四肢的横纹明显,已出现成体的主要特征。
泽陆蛙是中国南方的常见蛙类,分布广,从沿海平原、丘陵地区至1700米左右的山区都能见到它的踪迹。该蛙适应性强,生活在稻田、沼泽、水沟、菜园、旱地及草丛。但上要栖息在稻田区及其附近,极为常见。
泽陆蛙的活动期在中国各地差异较大,在长江流域地区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13℃左右)出蛰;在广西于2月上旬可闻其鸣声;在海南岛终年均可见列它在田地活动。该蛙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和夜晚都能觅食,以凌晨前和黄昏后为觅食高潮。主要吞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捕捉后常有排尿的习性,故有“施尿蜗”之称。它常到旱地和庭园内活动,大雨后多在临时水坑内呜叫。冬眠期长短因地而异,在长江流域地区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冬眠,冬眠朗四个月左右。冬眠地多在稻田、旱地内的泥洞土隙、石缝中,潜入深度7-10厘米。也有在水沟烂泥或田间杂草堆中冬眠的情况。
蝌蚪在稻田内或静水塘(或坑)中生活,以浮游生物、水草、藻类及动物尸体和腐殖质为食。1958-1985年以来,有关泽陆蛙的食性资料报道甚多,食物中有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革翅目、膜翅目、啮虫目等昆虫,也捕食其他如腹足纲、寡毛纲、蛛形纲等动物,以害虫为主。
分布于中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香港、澳门)、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马来半岛及群岛、菲律宾、婆罗洲、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地区,日本南部岛屿亦有分布。
泽陆蛙繁殖季节长,是一年多次产卵的蛙类。每年四月中旬至5月中旬,7月至8月上句为产卵高峰,9月内产卵者很少。产卵期长达5-6个月。这是由于同一个体一年产卵多次的缘故。据统计,它的生殖频率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体形大小成正比。一龄蛙(体长35以下)每年生殖1-2次;每次平均产卵370粒左右,最高可产632粒;二龄蛙(体长40毫米以上),其生殖3次,平均产卵780粒,最高可产1200粒;三龄蛙以上(体长43毫米左右),其生殖4-6次,每次间隔20-30天,平均产卵1063粒,最高可产2085粒。产卵数量的多少,除与雌蛙年龄和个体大小有关以外,还与季节有关。一般春、夏季(即约一、二次)的产卵数量比秋季(即末次)要多。它之所以能够产卵多次,这是由于它的卵巢发育为非同步性,卵巢分为5-7叶,各叶内的卵分批先后发育成熟所致。
泽陆蛙只在静水环境内产卵,如稻田、水塘、临时水坑等,一般要求水深5-15厘米。以刚翻耕的稻田和大雨后的临时水坑内产卵者最多。一般不在深水塘和流溪中(或流水沟)产卵。不同季节该蛙的产卵环境不同,如4-5月期间,它们集中在刚栽插秧苗而田水尚未澄清的稻田内产卵。夏秋季节水稻植株封行后,田内阳光和通气不足,它们很少在这类田中产卵,而迁移列旱地边水坑、水沟或大雨后之临时水坑内产卵;若早稻收割,晚稻溶田或栽插时,它们又转移列水田内繁殖。
随着各季节气温的变化泽陆蛙产卵的时间有所不同:如春季气温较低,该蛙多在上午10时左右产卵;夏秋季节气温炎热,产卵则在凌晨5-6时进行,一般产卵最适水温是18-20℃。泽陆蛙常在久旱不雨或气候特别炎热时抑制产卵,如果一旦大雨倾盆,气温聚降。泽陆蛙(也包括其它蛙类)有可能集群在灌满水而又刚翻耕的稻田中或其他水坑内,有时可达数百或上千只集合一处,鸣声此起彼伏,振声欲聋,互相追促抱对和产卵。这种集群繁殖的盛况,常被人们误认为“青蛙打架”。根据这一繁殖习性,可将泽蛙招引刀繁殖田内集群产卵,建立繁殖基地,发展该蛙资源。
泽陆蛙繁殖在水中进行、雄蛙的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雌雄蛙头部露出水面;雌蛙排卵时,头部向下钻入水中、肛部露出水而,卵即排出,此时雄蛙将左右后肢的跟部靠拢,褶叠成槽状并排出精液使卵受精,然后雄蛙后肢仲直将卵群推开。每次排卵20-70粒.每排卵2次后休息片刻又再次产卵。一般连续产卵十余次。排卵完毕后雌雄分离。所产之卵,数十粒粘成一片.漂浮于水面或粘附于植物枝叶上。
泽陆蛙卵和蝌蚪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水温28-43℃时尚能生存。在常温下从卵产出起至变成幼蛙,大约要30-40天,6月份即可看到幼蛙登陆。幼蛙生长迅速,一龄蛙即可达性成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成蛙和蝌蚪的死亡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天气过旱缺水或洪水涝灾,以及天敌侵害,如蛇、黄鼬、鼠、乌等,一般情况下,以冬眠期死亡率较高;二是人为因素引起死亡,如农药、化肥、烤田、薅秧、捕捉、放养家禽等,后者是主要原因。
泽陆蛙是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早被中国劳动人民誉为“捕虫能手”、“庄稼的卫土”,在历代文献中早有护蛙灭虫,禁捕青蛙之记载。中国政府历来大力宣传蛙类在防治害虫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致使蛙类资源日趋减少.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某些地区由于蛙类数量减少,虫害不断发生。因此,不少地区已提倡生物防治,将护蛙灭虫作为保证农业丰产的措施之一。为了恢复和发展该蛙资源,可进行以下工作:
该蛙具有数量多,适应性强、繁殖期长、产卵量多,而且一年可产卵多次。幼体发育快,繁殖周期短等特点,它们主要栖息在中国秦岭、黄河以南的稻田和旱地作物区,是中国南方农作物区的主要害虫天敌之一。由于数量特多,在消灭农田害虫方面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有益系数为34.5-71.29%。它的身体虽然较小,但是食量大。每天每只蛙平均可吞食虫子50只左右,最高曾吞食过266只浮尘子。如果每亩农田有泽阽蛙800-1500只,则一年可消灭农田害虫5-6万只,无疑即可有效地控制虫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曾先后以泽陆蛙作为主要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农田害虫实验,均取得显著成效。以浙江缙云县为例,该县通过保护蛙类治虫实验后,护蛙治虫区与农药治虫区对比,前者的黑尾叶蝉减退率为35.7-44.4%,褐稻虱为56.9%,白背飞虱为53%,稻纵卷叶螟为51.85,护蛙区粮食增产33.4%。由此可见,护蛙灭虫效果明显。同时减少了农药施放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其他天敌资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人畜的安全,维护农田区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农药万能论”的影响。总之,护蛙治虫能有效地控制虫害、保护农业丰产。
泽陆蛙除防治害虫外,它的肉、皮、脑、肝胆以及蝌蚪均可药用。在夏秋季捕捉成蛙洗净.分别鲜用或烘干备用。其化学成分含氨基酸类、甾类、胆碱及吲哚类衍生物。其肉有清热解毒,健脾消积之功效,主治痈肿、热疖、口疮、瘰疬、泻痢、疳积等症。皮能清热止痛,主治疮疖。肝可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毒蛇咬伤、白屑疮、疗疮等症。胆有清热利咽,可治小儿失音不语。脑可治青盲症。蝌蚪治疗热毒疮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