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村

更新时间:2024-09-22 10:20

修水县洋湖村位于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太阳升镇东部,紧挨着本市武宁县清江乡,是该县的东大门门户。该村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以种粮(水稻)和养蚕为主要收入的村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该村主要收入逐步过渡到依靠外出务工收入。

历史沿革

唐德宗贞元16年(公元800年),其时建分宁县辖八乡,其中泰乡分十都,三都即为泰乡第三都。故本村原为三都镇(太阳升镇)辖管,本村也属于古泰乡十都,时为泰乡第一一都,至今已经有1200余年历史。

地理情况

本村属于江南丘陵,但也属于洋湖水(河名)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带。境内有洋湖水,洋湖水引水灌溉分流渠道,修河三支主要河流,有水稻田一千余亩,桑树田450余亩,开荒地,水稻田超过1500百亩。山丘分布在村子周围,属于江南丘陵,有部分中低山地带,长有次原始森林。

交通位置

本村地处修水县东大门,扼修水东方之门户,与本市武宁县清江交界,有S306省道穿境而过,又有G45/大广高速/武吉高速经过,水泥村道基本户户通到家门口。

旅游资源

有观音岩景点一处、摩崖石刻、民俗摆傩戏、修武采茶戏、鲤鱼塘休闲钓鱼区等

观音岩:观音岩,在修水地方方言中又叫观音崖,坐落在古分宁泰郷一都(今修水县太阳升镇洋湖村)境内,是一处难得的红砂岩构成的景观,配上亚热带环境的优美,江南水村僻静的地理位置,佛教和傩文化的繁荣,使这里成为附近较为知名的佛教朝拜胜迹,短距离距离度假,野外踏青,登山,乘凉避暑的好地方。

摩崖石刻:该石刻位于洋湖村卧狮山上一弧状红色砂质悬岩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呈横幅式,字多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4米,文字大小不一。各类大小字约百余个,有“福、佛、春”单个字。也有诗文和记事类文字,图案有荷花、宝塔、僧人坐莲、官人骑马等图案约10余幅。从摩崖上的文字记载得知,这处石刻大约在南宋、元朝时期(1201年—1326年)因其山岩突兀的特殊构造,当时修河过往船只在此歇脚或修船或避风躲雨时,一些舞文弄墨者所留刻的,从时间推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文字记载中可获知当时修河百舸争逐,船运繁忙的热闹景象。

民俗摆傩戏:修水县旧为宁州(或义宁州)治。其东部与武宁县紧连的三都乡洋湖村,称祭祖傩为“摆傩戏”。据老道士陈某说,摆悼戏的由来是陈姓远祖陈双三(文官)和陈灵(武将)去国外和番时,被火炮击死,战马将陈公的鞋衔回。陈灵手下有四将,姓刘、巴、郑、万,也同时战亡,全部葬在本地“梁上堰”处。陈灵公的夫人,人称大奶婆,在洋湖生了八个儿子,世为陈姓“八宗”。此处陈姓的祭祖傩,是从祀奉祖宗双三公和陈灵公承袭下来的。除此之外,还祀奉一位“三圣公王”菩萨。三圣公王,相传是晋代净明遭始祖许逊在此擒蚊龙的合手名将。这位名将根脉,据说是三都乡的穆姓,穆的神像由陈姓八支宗族祀奉,后便立为八宗三圣公王,在三都乡的二甲山,曾建有“公王殿”祀奉。古来三圣公王除行傩八宗外,还需到穆姓村庄去。各处接祖宗神案敬祖后便由儿童舞傩,这种祭祖活动称“摆傩戏”。

采茶戏: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武宁采茶戏,又称“武宁茶戏”,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以武宁为中心,广泛流传于修水、瑞昌、永修、德安、九江、奉新、靖安、铜鼓及湖北省的阳新、通山、大冶、黄梅、武穴等县,深受人们喜爱。

鲤鱼塘休闲钓鱼区为商业经营区,环境较好,避开公路闹区,休闲钓鱼是个好去处。

主要村民

本村村民主要人口大都姓陈或姓张,陈氏乃江州义门陈氏从本市德安迁移至此,并生活繁衍陈氏后代,至公元2013年,本村陈姓村名已经超越500人。张氏是清河张氏于1979年于本县新湾乡迁移至此,拥有人口数十名。

来历传说

古时候洋湖村以前是一个很大的湖(依地形地势看,洋湖村四面环三,地势总体四周高中间低,由南向北略为倾斜,洋湖水小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汇入修河),水面开阔,水深几层楼高,当时人称之为洋湖。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