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7 15:56
清代对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的称谓。又称番钱、番饼。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欧洲是最早铸造银币的地区,远在9世纪就有银币出现,但大量铸造则是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占领墨西哥之后。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东方,用银币来换购中国的丝、茶和其他土产。在多达数十种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以数量大、流通广而著名,并一度成为中国市场上重要的流通货币。
词目:洋钱
拼音:yang qian
基本解释
[silver dollar] [口]∶银洋,银元
详细解释
银元的俗称。最初由 西班牙 流入 中国 ,故名。 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时上海有售余楹联者, 徐木君 以洋钱二枚买得一联偿之。” 茅盾《春蚕》四:“她们嘈嘈地谈论那一个月内的‘奋斗’时,她们的眼前便时时现出一堆堆雪白的洋钱。” 沈从文 《阿金》:“这乡下人今年三十三岁,手摸钞票、洋钱摸厌了,如今存心想换换花样。
明清之际,由于贸易的关系,外国银元即大量流入中国,我们可以从许多史料记载中看到。
明万历年间张燮所著《东西洋考》第五卷说:“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次三钱六分,夷名英唇,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小者九分,名黄料厘,俱自佛郎机(即西班牙)携来。”
通考第十六卷称:“至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又多使用洋钱。其银皆范为钱式,来自西南二洋,约有数万。大者马钱,为海马形,次曰花边,又次曰十字钱。花边亦有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七钱,中者重三钱有奇;小者重一钱有奇。又有刻作人面,或为全身,其背为宫室器皿禽兽花草之类,环以番字。两面皆为人形者,闽粤之人呼为番银,或称为花边银。凡荷兰、佛郎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元计。”
清初流入中国的洋钱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两种:西班牙银元,俗称本洋,在十九世纪以前盛行于中国;墨西哥银元,简称墨洋,又因镌有鹰徽,俗称鹰洋,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盛行于中国。
这两种洋钱都是在墨西哥铸造的。墨西哥当时是世界产银最多的国家,从1553年起即已建立造币厂,1732年起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币。西班牙本洋的币面花纹有查理第三、第四和费迪南等西班牙帝王肖像,广东一带亦称之为佛头。这种银币由菲律宾、印度等地辗转流入中国。由于英国政府禁止输出本国银币,故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购茶也使用这种西班牙本洋。1821年墨西哥宣布独立后不久,本洋即停止铸造。1824年,墨西哥开始铸造本国银币,币面花纹有该国国徽的图型,故被称为鹰洋,约在1854~1856年(咸丰四年至六年)间流入中国。此外,流入中国的还有英国在香港和印度铸造的站人洋(因币面花纹有人持杖站立,故名),日本在明治时代铸造通用的银币,法国在安南(今越南)铸造的安南银币和美国贸易银币等。所有这些流入的外国银币中,以墨西哥鹰洋的成色、质地最优,故行使最广,流入最多。
洋钱流入中国后,因其按枚计值,便于应用,民间使用日益广泛。缴纳钱粮和商贾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钱。甚至有先将银两兑换洋钱,再将洋钱兑换制钱使用的情况。它与中国银两和制钱的比价也逐渐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钱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钱三分,价昂时可作七钱六分; 1837年时可换八钱一二分。每枚洋钱所值制钱, 1814年为七百二三十枚(粤、闽一带)至八百余枚(江浙一带),1843年为一千三百文,50年代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丰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 1857~1858年后才有所回跌。
洋钱流入后,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都产生重大影响。在本国境内流通外国银币,反映出封建晚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货币制度的落后。但这种计算和授受均极方便的银币,较清朝原有的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更有利于商业贸易的进行,故在中国境内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然而,它又使中国币制更趋于复杂,有利于外国进行经济侵略并大量套取中国现银出口。纹银的成色是十足的,洋钱则不是;纹银是中国的货币,但洋钱则受沿海一带人民普遍的欢迎,以十足的纹银换兑低潮的洋钱,在经济上是损失的。因此,中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等人认识到中国自行铸造银币的必要,提出了如何使货币制度趋于合理的拟议。但清朝政府守旧派势力很顽固,认为这样做“太变成法,不成事体”,只是一味出台政策欲制止“洋钱”的流通。
根据宣统二年度支部调查,有清一代流入的外国银币估计约为十一亿元,其中墨西哥鹰洋占有数额较大,约为四五亿元。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八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开设广东钱局(厂址在广州东门外黄华塘,占地82亩)后,引入英国机制币制造机械,试制七钱三分银元银元(后据汇丰银行意见,又改制为七钱二分银元),所铸银元与外国银元一并行用,正式开始了中国官铸银元的历史。
银元上因有龙的图案,俗称“龙洋”。坐龙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分量偏重,成色亦佳,商民喜闻乐见。其流通范围南到广东,北达天津,其中沿海诸省、上海等市都广为流通。自广东创铸银币后,各省纷纷仿铸。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清廷通令各省,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归并广东、湖北两省代铸,不用另外设局,“以节糜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决定钱局直属度支部管辖,改为“度支部造币粤厂”。中国自铸银元后,洋钱流入的数量稍受影响。
1914年北洋政府颁行《国币条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铸银元更合标准,因而在中国城乡广泛流通,鹰洋居于重要流通货币的地位才有所改变。以后洋钱或由于移运出口,或被熔化,数量日渐减少。五四运动后具有特殊地位的鹰洋行市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