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7 21:02
洗(拼音:xǐ,xiǎ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一说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洗”的基本义是用水去除污垢。用于抽象义,表示清除掉,去掉。又用作比喻,表示洗劫、抢尽或杀尽,还引申为冲洗相片等。“洗”也引申指去掉或没有多余的言辞、动作或其它东西,即利落、简练。另外,“洗”还指重新整理。
甲骨文中有图A的字形,有的学者释其为“洗”。从该字形来看,中间是一个“止”字,表示脚;外面像某种器皿,器皿中还有几个小点,表示水滴。整个字形像人的脚放在水中,造字本义是洗脚。这个字在战国文字中变为形声结构作“洗”(图1),其中“水”是形旁,表示与水相关;“先”是声旁,指示读音。小篆作图2、3,与战国文字相同。隶书写作图5,将水旁写作三点水“氵”。
“洗”字本义特指洗脚。《说文解字》曰:“洗,洒足也。”南朝顾野王《玉篇·水部》:“洗,今以为洒字。”“洒足”,就是洗脚。上升为通指字后,凡借助水除去污垢皆可叫“洗”,如洗手、洗衣、洗碗、洗车等等,这也成了“洗”的中心义项。但在上古的文献中,这一义项只局限于洗爵、鼎等器物,而涉及洗手、洗头以及洗身体,仍用特定的“盥”“沐”“浴”三字表达。
不仅是洗具体的东西叫洗,而且“洗”还可以用在抽象的意义上。现代汉语有清仓洗货,意思是将库存货物全部干净地抛售出去。成语有“一贫如洗”,即赤贫,一无所有。又如把一个地方或一家人家的财物抢光叫“洗劫”,把一城人杀光叫“洗城”,意思是像用水洗净一样,什么也不剩。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叫“洗练”,意思是像洗东西一样干净。
耻辱是加于心灵的污垢,引申之雪耻也叫“洗”。如《后汉书·段颍传》:“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蒙受诬枉,无法解释,俗话叫“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十一】【水部】穌典切(xiǎn)
洒足也。从水先聲。
“洒足也。 ”注:洒俗本作“灑”,誤,今依宋本正。《内則》曰:“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此洒面曰靧,洒足曰洗之證也。洗讀如跣足之跣。自後人以洗代洒滌字,讀先禮切,沿至近日,以洒代灑,轉同《詩》《禮》之用矣。
“从水,先聲。”注:穌典切,十三部。
先禮切,上薺心 ‖ 先聲微1部(xǐ)
洗,洗浴。又姓。先禮切。又音銑。二。
蘇典切,上銑心 ‖ 先聲文1部(xiǎn)
洗,姑洗,律名。
【巳集上】【水部】 洗
(xiǎ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苏典切,音铣。《说文》:洒足也。《史记·高祖纪》:使两女子洗足。
又洁也。《书·酒诰》自洗腆致用酒。
又姑洗,律名。《周语》姑洗所以修百物,考神纳宾。《白虎通·五行论》:洗者,鲜也。
又姑洗,钟名。见《左传·定四年》。
又洗马,官名。
又姓。
(xǐ)又《广韵》《集韵》《韵会》先礼切。《正韵》想礼切,并音姺。与洒同。涤也。《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又承水器也。《仪礼·士冠礼》:设洗于东荣。
又石名。《山海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下多洗石。
又洗手,花名。《枫窻小牍》:鸡冠花,汴人谓之洗手花。
考证:“《史记·高帝纪》:使两女子洗。”谨照原文高帝改高祖。洗字下增足字。
“氵”窄“先”宽,顶部“头”低,底部“先”略低。“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先”,“⺧”窄“儿”宽;“⺧”居上半格,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长横收笔横中线;“儿”,撇起笔于竖中线,撇尖伸向“氵”下侧;乚(竖弯钩)的钩部超出上部。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