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里坊区

更新时间:2024-06-02 10:31

洛南里坊区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区位于洛河南岸的里坊片区。洛河以北为洛北里坊区及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区。洛南里坊区,是隋唐洛阳城里坊的主要分布区。洛南里坊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占城郭遗址规模的三分之二。

历史沿革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都城(公元605年~907公元年),整体格局主要由城郭遗址、苑囿遗址、漕运遗址和墓葬遗址四部分组成。城郭遗址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郭遗址按照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洛河以南里坊区(以下简称洛南里坊区)、洛河以北里坊区及洛河以北宫城皇城区。

隋代

大业元年(公元年)隋炀帝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洛阳故城以西十八里处新建洛阳城。公元年四月正式迁都洛阳,并“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及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户于东京。”随后洛阳城迅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为隋都14年,隋初称洛阳为东京、新都,大业五年改称东都。公元年王世充篡隋,以洛阳为都,建立郑国,凡四年。

隋代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郭城被洛河分为洛南、洛北两个里坊区。洛南里坊区北邻洛河;西城垣迂曲,无城门,接西苑;南城垣三门,出端门街(又名天津街)有建国门与端门相对,建国门西有白虎门,东有长夏门;东城垣南有永通门,北有建阳门。洛南有81坊2市,即丰都市和大同市。丰都市位于建阳门大街之南,占四个里坊;大同市位于白虎门大街之东,占一个里坊。

唐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克平洛阳,俘获王世充,废隋东都。唐太宗执政初年,该洛阳为洛阳宫。贞观四年,唐太宗“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下令在隋朝旧址上对洛阳城进行修葺兴建。公元657年唐高宗幸洛,改洛阳宫为东都。至此以后,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长期居住洛阳,洛阳逐年兴工修筑,规模已超过隋时旧貌。

公元684年武则天在洛阳临朝,改国号为周,改东都为神都,并徙关内户数十万以实洛阳。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复神都为东都。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基址上重新修葺,唐时“城高一丈八尺”,皇城宫室、离宫苑囿较隋更为完美和壮观。

唐代洛阳城洛南里坊区有81坊2市,较隋时洛南里坊区主要为城门名称和市场位置的变化。城门改隋建国门为定鼎门,白虎门为厚载门,建阳门为建春门。洛南里坊的南市与西市,在位置、范围、名称上较隋时均有差异。南市为隋时丰都市占4坊之地,唐时面积缩减为二个里坊;西市为隋时固本坊,位于厚载门大街之西,占一个里坊,隋大同市改为大同坊。唐代西市位于全城西南角,在西市之西南仅有通济、广利和淳和三坊区,是全城中最为偏辟之处。西市建置年代短,其前后不过20余年。西市废去的100多年之中,洛南里坊区只有南市。

宋代

唐末及五代,洛阳战乱频繁,遭到一定破坏,及至北宋才有所修复。北宋王朝统一全国后,宋太祖首先下令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兴修西京洛阳城,但“宫室皆因隋唐旧,或增葺而非创造”。北宋洛南里坊区较唐时主要为城门、里坊及市场数量的变化。北宋时期洛南里坊区东城垣上永通门被废弃,仅存原唐代建春门。增筑西城垣,西城垣与厚载门街之间里坊由唐时两列、每列两坊,改为一列五坊。北宋时期洛南里坊区有88坊,无市场,原南市改为乐成坊与通利坊,西市改为通济坊。北宋废除里坊禁令,商业的发展使洛南里坊区较唐时更加繁华。

南宋初年,为占据黄河流域,北宋洛阳城成为宋金两国争夺的焦点之一。公元年洛阳被金兵攻陷,公元年划归金王朝管辖。公元年金王朝定洛阳为金中京城,设金昌府,修筑洛阳金城。时因洛阳旧城毁弃,金城筑于隋唐城东北角,周围不足九里,即洛阳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至此,隋唐至宋时期的洛阳城洛南里坊区被废为荒郊。

1988年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洛南里坊区遗址作为隋唐洛阳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隋唐时期里坊区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社会和科学研究价值。

商业文化

隋唐时期,国内贸易兴盛、工商业发达。由于隋炀帝迁徙全国富商大贾数万家到洛阳,加上水陆交通便利,隋唐东都洛阳城迅速发展为全国商业中心。与西域各国互通商贸,使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处。城内有南市、西市、北市三大市场,其中西市、南市位于洛南里坊区。三市之中,西市存在的时间最短,长期存在的只有南市与北市。西市占一个里坊,南市占两个里坊,市场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4%,市内店肆林立,珍货山居,胡商济济。南市位于洛南里坊区东北部,东临南运渠、北临通济渠。“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杜宝《大业杂记》记载,其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荫,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西市位于洛南里坊区西南角,通通济、通津两渠,极利于商业繁荣。《唐两京城坊考》记载,西市“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洛南里坊区除了南市、西市内贸易活动繁荣昌盛,邻近集市的里坊内也设有商店,较为均衡地方便城市经济生活。如修缮坊内多车坊、酒肆,市内有卖书肆,卖麸家,还有雇佣作等行业。

隋唐时期,市场内有许多胡商长年在此经营贸易,因此一些宗教活动就设在商市附近,修缮坊内的波斯胡寺,会节坊内的袄祠等。另外,定鼎门外设置“四夷馆”,以接待外国使节、管理外国商人。

园林文化

隋唐王朝统治期间,洛阳作为都城,见证了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隋炀帝与武则天的两次有意徙民实都,使得洛阳学者云集、文人荟萃。洛南里坊区更因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众多才人贤士、王公贵族云集此处,共同创造了繁荣昌盛的商业经济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洛南里坊区北临洛水,伊水夹岸,城中地势平坦,水流曲绕,气候宜人。公卿贵戚多第宅此处,各处府邸,有宅必有园。

白居易履道坊宅园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自杭州刺史任上回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宅院位于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经。白居易专做《池上篇》,描写园得内容:园和宅共17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池西建琴亭,池东建粟仓。北面建书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五十三岁罢杭州刺史,回洛阳买下了散骑常侍杨凭在履道坊的宅院为晚年寓居之所。“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白居易就在这里建屋造园,挖池堆岛、开道立桥、植竹成林,并作《池上篇及序》。使今人仍能从飘逸的文字中领略到唐代文人城市写意山水园的意境,及白居易寄情于山水的雅兴和喻情于景、以物抒志、情景交融的造园思想。白居易在履道坊的旧居靠近伊水之滨,白居易《寒食》中道“故园在何处?池馆东城侧,四邻梨花树,二月伊水色。”伊水引入园内池中,池中“水香莲开”,伊沼荷香乃是洛阳八小景之一。《长恨歌》、《琵琶行》等传世名作便成于这“十亩之宅,五亩之园”之中。

牛僧儒归仁坊宅园

归仁坊位于洛南里坊区东南,建春门南,是唐宰相牛僧儒宅园所在地。《旧唐书·本传》记载,牛僧儒“筑第于归仁园,任淮南时,嘉本怪石置之阶厅,馆宇清华,木竹幽邃,常与诗人白居易吟咏其间”。《洛阳名园记·归仁园》也记载“唐宰相牛僧儒园…河南城方五十里,中多大园池,而此为冠。

裴度集贤坊宅园

集贤里位于洛南里坊区东南、履道里西侧,是唐宰相裴度宅园所在地。《旧唐书·裴度传》中记载,裴度是宪、穆、敬、文四帝时的宰相,太和九年,宦官专权,因受排斥,“治第东都集贤里”隐退。宅内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树,梯桥架阁,岛屿迥环,极都城之胜概。”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及许多名士都常在此酣宴从游,高歌放言。

睦人坊袁象先园“有大池,池中有岛”,思顺坊中书令张嘉贞宅园“其居第亭馆之丽,甲于洛城”。根据《唐两京城坊考》、《两京新记》统计洛南里坊区私家宅园约148处,大小不同,景色各异。此外,洛南里坊区土地肥沃,水域丰盈,易于作物生长,官方药园、动植物御园,常设置于此以方便生产与游赏。太常寺药园,位于宜人坊,其规模占半个里坊;静仁坊官药园,规模亦约10余公顷;宜人坊师子园,为当时皇家动物园;宽政坊榆柳园,初为隋炀帝御园,多植榆柳,唐时仍为皇家御园。

宗教文化

宗教发展到隋唐时代,无论是形式、内容、派系,还是寺庙规模都超过前代。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四方教派无不来此讲经说法,故佛寺、道观、孔庙皆兴。

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过五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至隋唐时期又形成一个高峰。特别是武则天崇信佛教,在神都诸州广建佛寺。除了位于城外的白马寺香山寺奉先寺等,还有许多著名佛寺建在里坊区内。如圣善寺,据《唐会要》卷四八记载,位于章善坊,唐中宗为武后荐福而建,寺内有报慈阁,后因扩建致使坊内“居民失业者数十家”;敬爱寺,位于怀仁坊,是太子李弘为唐高宗、武则天所立。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约有座佛寺位于洛南里坊区。

道教始于汉代,盛于隋唐。隋炀帝笃信道教,常耗巨资合灵药炼金丹。城中也多道士,皇城外东南有道术坊则为笃信者居住之处。及至唐代,尊老子,注《道德经》,“分置诸州开元观”,信奉之风有增无减。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约有座道观位于洛南里坊区。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南里坊区内也建有诸座孔庙。正平坊的孔子庙,道德坊的武成王庙,归仁坊的泰山庙。并且有的里坊内庙、观共存,如道德坊内既有武成王庙也有景龙女道士观,正平坊内既有孔子庙也有安国女道士观。唐王朝儒释道兼容,以儒治国,以释修心,又奉行崇道政策,足可见唐朝文化之宽广胸襟。除此之外,西域诸国的其他宗教,如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也汇聚于此。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波斯寺乃是景教的寺院,长夏门东第一街修善坊有“波斯胡寺”,笃信者必不乏其人。袄祠是袄教的寺院,在洛阳数目更多,长夏门东第四街会节坊有“袄祠”,此外立德坊、南市等里坊都建有“胡袄祠”、“袄祠庙”、“袄祠”等。这些宗教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交流,丰富了宗教文化,洛阳城内寺院林立。寺院成为除市以外的公共活动场所,建在里坊内的寺院与世俗民众生活联系密切,可进行节日娱乐、游览、读书、住宿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