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7 20:56
爱德华·洛希(édouard Roche,1820年10月17日—1883年4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他认为一个巨大卫星太接近土星,以致碎散,形成了土星环。他计算了洛希极限,又提出洛希瓣的概念。
他诞生于蒙特佩利尔,并就读于蒙特佩利尔大学,毕业后他并成为该校的教授,于1849年开始担任 Faculté des科学讲座。洛希利用数学研究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并将得到的结果一系列的发表在他任职的的蒙特佩利尔研究会的学报上,直到187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彗星(1860 年)和星云假说(1873年)本身。洛希的研究解释了强大引力场中小颗粒群集的效应。
他在历史上最著名的理论或许就是土星的行星环如何形成的,当一颗巨大的卫星过度接近土星时会被重力拉扯而分离。他描述了一种计算聚集在一起的物体在何种距离内就会被潮汐力扯碎掉,这个距离就是所知的洛希极限。
他另一个著名的著名的工作是在轨道力学上的发展。洛希瓣描述一个小物体环绕着另两个物体时会被何者捕获的限制,而洛希球类似于重力场球对天体的影响,在受到另一个大质量天体的摄动时如何影响它环绕的轨道。
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流体团解体分散。这个使卫星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求得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当天体和第二个天体的距离为洛希极限时,天体自身的重力和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它以首个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命名。
19世纪中期,法国数学家爱德华·洛希找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建立了双星模型,并沿用至今,称为洛希模型。洛希理论把子星看作是聚集了子星质量的两个质点,它们的引力走用也有质点的情况来考虑,由此来计算系统内一质点在双星间的运动。
洛希模型是用于描述双星系统中物质的受力和气流运动状况的模型。双星系统中两个子星互相绕着它们的公共质心做椭圆运动,系统内物质的气流运动的受力情况比单星复杂的多,它除了收到两个子星的引力外,还受到两个子星互相绕转的离心力,以及由于转动惯性产生的柯里奥利力。对于单星,它的等势面是球形,但对于双星,两个子星的等势面离球心近处为球形,理球心远处为椭圆形。在这一族等势面中有一个等势面是两个子星相接的,那个相接的等势面是包络两个子星的闭合曲线,这个曲线叫内临界等势面。内临界等势面的存在,决定了子星表面的最大形状和界限。势面的内交点,交拉格朗日内点,两个星之间的物质交流必然要通过它。包络两个子星的另一等势面叫外临界等势面,其上的一个交点叫拉格朗外日点。气流通过拉格朗外日点可以逃逸出双星系统,所以它是物质流出双星的“溢口”。由于这个洛希双星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双星内部气流的运动规律和演化状况,至今仍是研究双星结构和演化的理论基础。
双星系统按照它们结合的位势能情况分为不接双星、半接双星和相接双星三类:
『1』不接双星 双星系统中两颗子星的光球位于各自的洛希瓣下,都没有充满洛希瓣,两个子星离得较远,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如大陵五双星。
『2』半接双星 双星系统中的一颗子星的光球与洛希等势面重合,充满了洛希瓣,而另一颗子星位于其洛希瓣下。充满洛希瓣的恒星叫相接子星,另一颗叫不接子星。如天琴座β双星
『3』相接双星 双星形同中的两颗恒星的光球都充满了各自的洛希瓣。在这种情况下,内临界面把两颗恒星都包裹在一起,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对流包层。如大熊星座w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