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1 10: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协约国企图保持对土的某种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苏俄则力图通过支持土独立并维护其主权,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
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
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但摩苏尔的归属留待英土双方以后解决。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
②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
③土耳其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国家驶入黑海的舰队,每国不得超过最强的黑海沿岸国家的舰队);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洛桑条约,也叫《洛桑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订。一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7个协约国(英、法、意、日、希、罗、南),另一方是战败国的土耳其。
洛桑会议是在英国、希腊武装干涉土耳其的“希土战争”失败后,为了解决中东问题而召开的。土耳其同 7国订立这个和约,以代替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向土耳其旧政府签订的与 《凡尔赛和约》同一体系的《色佛尔条约》 (该和约受到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 革命政府的坚决反对,未能生效)。
主要内容: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领土,收回士麦那地区和东色雷斯;土耳其放弃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对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双方互相放弃在金 钱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亚细亚的法、意势力范围和欧洲国家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等。
德国赔款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
1932年6月16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各有关国家在洛桑召开会议。美国怕被取消所有战债,拒绝派遣正式代表,只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上,英国主张赔款与战债一并勾销;法国希望只取消战债,保留赔款;德国提出由于经济危机,无法实施《杨格计划》,要求对德国赔款问题作最后的解决。英、法、意、比等国一致反对德国的意见,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数额的赔款。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7月9日签订的《洛桑协定》 ,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停付3年后于37年内分数次付清。除此以外,德国还须偿付杨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后来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全部取消赔款义务。
《洛桑条约》(《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
《海峡制度公约》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需要,苏俄拒绝批准这个公约。
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瑞士西南部城市。在日内瓦湖北岸,侏罗山南部。人口12.6万(1982)。公元四世纪建城。1803年起为沃州首府。有印刷、精密仪器、纺织、乐器、陶瓷、食品、皮革等工业。葡萄酒酿造业甚盛。铁路枢纽和航空站。1906年辛普朗隧道开通后,成为法国巴黎至意大利米兰、日内瓦至伯尔尼必经之地。有洛桑大学和洛桑工学院。欧洲许多著名文学家如伏尔泰、拜伦、卢核、雨果、狄更斯曾先后在此居住过,故有“国际文化城”之称。市内有十二世纪建造的哥特式天主大教堂,被誉为瑞士最精美的建筑。市郊有建于十四世纪初的奇隆堡,内有武器库、钟楼、吊桥等古迹。依山濒湖,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游览和疗养地。许多国际会议在此举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以及欧洲癌病研究中心均设于此。
洛桑是瑞士沃州(Vaud)的首府,是瑞士第二大讲法语的城市,它位于日内瓦湖畔,依山傍水。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有瑞士联邦法院、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联邦理工学院等组织机构和学院。和日内瓦一样,它是瑞士文化和人才中心。
洛桑是一个古都,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罗马时代已有人在洛桑居住,中世纪时代曾为萨伏依(Savoy)及伯思所占领,现在的洛桑中古建筑、栉次麟比、踯躅于街头,就有如身处于中古的时光里。难怪很多骚人墨客,如拜伦,狄更斯、伏尔泰均走到这里找灵感呢! 此城并不大,比日内瓦小,由日内瓦前往,只须坐四十分钟火车,至今仍保留着瑞士式的和谐与宁静。同时,它也是瑞士法语区的文化中心。这里有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洛桑大学、酒店学校、国际学校,以及各种学院,文化氛围很浓。尤其是其中的酒店学校和芭蕾舞洛桑奖,都是闻名于世的。另外,IO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也在这里。
洛桑是一座山城,层层叠叠的美丽房屋,沿着湖岸向上伸展,有点儿似香港的石板街,在日内瓦湖与阿尔卑斯山的烘托下,洛桑城充满法国式的浪漫。并且你只要看看遍布整个城市的葡萄园,就会知道这里也是个生产葡萄酒的地方。以洛桑为分界,从这里到日内瓦被称为拉克特地区 (Region du Lac),到对面的埃格勒被称为沃州地区 (Vaud),拉沃地区的葡萄酒质量非常好。从日内瓦延伸过来的平缓的斜坡,过了洛桑就变成了切人湖面的很陡的山坡。这种地形的变化给这里的景观平添了几分壮观,也给葡萄增加了几分滋润。
洛桑的商业活动集中在旧城,许多历史古迹及商店街都环绕着大教堂而生。在中古世纪时,都市多以木造建筑为主,然而彼时点灯、煮饭等都须生火,万一发生火灾,整个城市往往毁于一旦。后来,各地主教堂就开始了守夜人由钟塔上向全城报时的习俗,主要是为了检查市内是否有火苗滋生。近代因水泥、石头建筑的取代,这种习俗早已式微,然而洛桑的大教堂却令人惊奇地保留了这项传统,成为旅客津津乐道的美事。
由于对休闲生活的重视,洛桑人总能善用每年至少20天的年假,拜访世界各地。平日下班后,他们也会换上运动装,沿着奥奇的湖畔骑单车、溜旱冰、溜溜狗、散步等,充分享受健康自然的生活。运动完毕后,换上舒适的服装,与亲朋好友到湖畔的露天咖啡座一边用餐,一边闲谈生活上点点滴滴,这般写意生活,难怪伏尔泰、迪更斯、拜伦等文坛巨擘都曾在此流连忘返。或许因为都市不大,洛桑保留了浓厚的人情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听到人们亲切地以法语Bonjour!问好之声,温暖的情谊让观光客备觉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