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记

更新时间:2022-06-09 11:31

《洛阳牡丹记》是宋欧阳修撰传记。是记凡三篇。一曰花品叙,所列凡二十四种。二曰花释名,述花名之所自来。三曰风俗记,首略叙游宴及贡花,馀皆接植栽灌之事。文格古雅有法,蔡襄尝书而刻之於家,以拓本遗修。修自为跋,已编入《文忠全集》,此其单行之本也。周必大作《欧集考异》,称当时士大夫家有修《牡丹谱印》本,始列花品叙及名品,与此卷前两篇颇同。

简介

洛阳牡丹记其后则曰叙事、宫禁、贵家、寺观、府署、元白诗、讥鄙吴蜀、诗集、记异、杂记、本朝、双头花、进花、丁晋公续花谱,凡十六门,万馀言。後有梅尧臣跋。其妄尤甚,盖出假托云云。据此,是宋时尚别有一本。《宋史·艺文志》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牡丹记》。

著录

通志·艺文略》“种艺门”著录。《通考》、《宋史·艺文志》都只作《牡丹谱》,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载本书宋刊本书名确有“洛阳”二字。

内容

全文约2700余字,分三篇。一曰“花品叙”,列出牡丹品种24个。指出牡丹在中国生长的地域,认为“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二曰“花释名”,解说花名由来:“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族其所异者而志之”。列举了各品种的来历和主要的形态特征,说珍贵的品种姚黄、魏花被尊之为花王、花后、花型已有单叶型(单瓣)、千叶型(重瓣)的区分,花色已有黄、肉红、深红、浅红、朱、砂红、白、紫、先白后红等。并记述了牡丹由药用本草扩展为花卉观赏的历程。三曰“风俗记”,记述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并说为将花王送到开封供皇帝欣赏,采用了竹笼里衬菜叶及蜡封花蒂的技术。

源流

在欧阳修之后,宋代浙江鄞县人周师厚也写过一部有关洛阳牡丹的书。记载牡丹品种46个,可看作是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的增补。中国古代牡丹书还有宋代张邦基《陈州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明代薛凤翔《牡丹八书》、《亳州牡丹史》,清代钮琇撰《亳州牡丹述》,清代余鹏年《曹州牡丹谱》等。

版本

本书流传极广,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墨海金壶》、《香艳丛书》和《丛书集成》等十余种版本。

作者简介

洛阳牡丹记

欧阳修(一零零七~一零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零三零)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零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宝元二年(一零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复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零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零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零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零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 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