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30 12:26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宫,宋南渡后,常以去位之宰执大臣提举洞霄宫
元代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屡经扩建,规模日益壮观,极盛时占地面积达80余亩,并以该宫总摄江、淮、荆、襄诸路道教,是元代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隐士邓牧,隐居在余杭大涤山,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山水、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又辑为《大涤洞天记》三卷,后编入《道藏》
至正年间(1341—1368年),洞霄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今尚存遗址。
洞霄宫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唐代光庭编《福地岳渍名山记》称:“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大涤洞天也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宋朝崇尚道教,陆游撰《洞霄宫碑记》称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后来,洞霄宫宫宇颓圮。政和二年(1112年),奉旨赐度牒三百道以重建之。后因方腊起事,废于兵火。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内帑重建,遂为天下道观统领。
洞霄宫自北宋熙宁初就设有提举,宋南渡后改设宫廷内祠,“崇其体貌,以提举受祠禄,岁有其人”。南宋朝廷常以去位之宰辅大臣提举洞霄宫。按照北宋旧制,在京曰内祠,“以前宰执留京师,及见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下此提点、主管、判官、都监,各有分职。元丰再定官制,縁祖宗所设不废,居是位者,食有奉,衣有绫绢罗绵,傔有餐钱,相循为佚老优贤之典焉。”宋仁宗曾手诏有云:“老臣,朕之所眷礼也。”“故于引年辞疾者,从其请,増其秩,给其奉,加恩及其子孙。遇大礼,许缀旧班,失仪勿劾。宋之敬大臣,体群臣,可谓至矣。”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再次焚毁,后唯存方丈室、斗姆及道舍数间,今已被废,尚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