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9 08:11
津巴布韦的国鸟是一种虚拟的偶像鸟,称为“津巴布韦鸟”。它是由微红色皂石雕刻而成的,高约50厘米,躯体像鹰,头似鸽子,颈部高高挺直,两翅贴身,伫立在津巴布韦石头城的一个石柱顶端,是14世纪的珍贵文物。1枚津巴布韦邮票的右上角,就表现了这种虚拟鸟。
津巴布韦鸟是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的维多利亚堡附近的一个山谷中,是非洲南部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据考证,11世纪,当时的津巴布韦马卡兰加古王国就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石头城,并经历过几个世纪才最终建成。13世纪,石头城成为莫诺莫塔帕王国的京都,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随后,由于天灾战乱,逐渐衰落下去。
现在见到的石头城遗址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部分是建在一片开阔地带的椭圆形围城,人们称之为“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头山上的“卫城”。“大围场”由花岗石砌成,墙高10米,长约240米,面积为4600平方米。围墙内还筑有一道内墙,呈半圆形,长约90米。这些椭圆形建筑都是当年国王及其大臣和贵族们的住所,此外,还有一座著名的圆锥形实心塔,高达15米,是当时王室用来祭祀的。“卫城”建在石壁陡峭,地形险要的小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围墙,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围墙上只有一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狭窄石门,从“卫城”上可以俯瞰“大围场”,从整座遗址的地形布局看,“卫城”是护卫“大围场”的防御屏障。
石头城遗址经历了近十个世纪的风雨侵蚀,虽然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但当年的雄姿风采仍依稀可辨。从遗址及周围的考古发掘来看,石头城历史上曾经是相当繁荣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在其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还有铁矿坑、冶铁场、炼铁用的工具以及用泥土做的造币模型;石头城内发掘出波斯的彩色瓷器与阿拉伯的玻璃和黄金,还有印度的佛教念珠、中国明代的南京陶瓷。由此可见,当时南部非洲已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贸易交往。
当时石头城文化发达的标志是石雕艺术,而石雕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则是津巴布韦石鸟。传说津巴布韦鸟是古津巴布韦马卡兰加人敬奉的神鸟,头像鸽子,身子如鹰,脖颈昂然,双翅紧拢。津巴布韦鸟被雕刻在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微红色皂石柱的顶端,每根石柱只刻一鸟,并饰有许多优美图案,工艺精巧,造型美观。津巴布韦鸟的雕像高约50厘米,皂石柱高达1米多,这些精巧的石刻出自13—15世纪马卡兰加人的能工巧匠之手。这些津巴布韦鸟曾让欧洲人惊为天人之作,并把它们掠走,到1981年有5只津巴布韦鸟被运送回到津巴布韦,并陈列在首都哈拉雷的博物馆内。现在津巴布韦鸟已被绘入津巴布韦国旗,成为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象征。
现在石雕艺术在津巴布韦十分普及。石雕的创作题材多与神灵有关,因为津巴布韦人相信万物有灵,且支配和保护着每个部落、每个家庭成员所享有的一切。这类表现神灵的石雕造型奇异,想像丰富,每件作品都代表着一种精神象征,隐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一位津巴布韦雕刻艺术家说:“在我雕刻时,祖先的灵魂不断地给我以灵感,民间格里奥传说常常给我启迪。”除此之外,人和动物也是津巴布韦石雕经常反映的题材,艺术家们常用变形简约的手法塑造形象,塑造极为概括,结构远离正常比例,抽象成分居多,很少写实。雕刻常以质地光滑、纹理流畅的材质与粗犷豪放的表现手法形成对比鲜明的审美情趣。有的作品刚雕完时呈灰白色,后反复沾水打磨并以太阳晒,逐渐变成黝黑光亮,极富装饰感。
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品多出自祖传民间艺人之手,他们子承父业,只有少数人受过专门训练。1967年雕塑家亨利·芒亚里齐在首都哈拉雷以北150公里处的坦哥南哥发现一个村庄,全村男女老少都从事石雕工作,有趣的是,他们在创作时并无设计图纸,只是依照自己的想象,随意创作。现在津巴布韦从事石雕创作的最有名的当属塔卡威拉家族,家族中的父亲、母亲及三个儿子都从事石雕创作,老祖母也不时地向小孙子传授石雕技艺,他们的作品十分有名,曾多次被送往国外展出。除有一大批热爱石雕艺术的民间艺人外,津巴布韦也有丰富的石雕原材料,如铬云母、蛇纹石、豹斑石、灰岩石、皂石和花岗石等。前三种为半宝石,刻制的艺术品尤为贵重。雕刻艺人非常注意利用石材天然形状和纹理,他们认为石材本身也是有灵的,倾其天然质地,可将石料的灵性显现出来,变成有生命的形式。
对于石雕艺术这一民间古老的精神宝贵财富,津巴布韦政府十分重视挖掘保护。1985年在首都哈拉雷郊区沙庞古建立了“沙庞古雕刻公园”,十多年来,该公园在组织石雕的展览、收藏、出版资料和与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还有哈拉雷国家画廊和政府组织也经常组织石雕艺术展,并促进艺术家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展览。1970年在法国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津巴布韦“绍纳石雕艺术展”曾轰动一时,至今在国外已成功举办了几十次展览,使津巴布韦石雕艺术走向世界,为各国人们所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