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18:36
洪亮吉(1746年10月17日—1809年6月24日),原名洪莲,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别号藕庄、梦殊、对岩、华封,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诗人、骈文家、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洪亮吉,清朝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编修。后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曾任贵州学政、咸安宫学总裁。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
洪亮吉,著名的清朝学者。生于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三日(1746年10月17日)子时。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洪亮吉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
嘉庆元年(1796年)回京供职。嘉庆二年三月初三日(1797年3月30日),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1798年),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
嘉庆四年(1799年),为大学士朱珪起用,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同年,上书《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触怒嘉庆皇帝,下狱并定死罪,翰林贵庆入狱看望。后来,改为流放伊犁。百日之后,即被释放回籍,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嘉庆十年三月,安徽泾县知县李德淦聘洪亮吉纂修县志。洪亮吉因首次主持地方志纂修,在制订县志凡例十分严谨。作为史家,洪亮吉重视史实清晰,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反对含糊不清,或过于笼统。尤其对人物志传,他主张各类人物都俟定论,方入志传。两年后,《泾县志》编纂完成。
嘉庆十一年二月,洪亮吉又应安徽宁国府知府鲁铨聘请,主持编纂《宁国府志》。他颇为用心,多次前往宁国实地考察査证。洪亮吉虽与知府鲁铨有同年成进士之谊,仍就编志时遇到的问题,向鲁铨写了一封很尖锐的信——《志事将竣与宁国太守及诸同事书》,提出府内县名排次、人物传记、古迹冢墓、山水形胜等十项具体问题,以示郑重。同时,他写有《与章进士学诚书》等方志论文。
嘉庆十四年五月十二日(1809年6月24日)未时,卒于家中。十二月二十四日(1810年1月28日),葬于常州。
先世祖籍在安徽歙县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采娶常州赵氏女(即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之三女为妻),洪公采为洪亮吉祖父,从此定居常州。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较著名。
时人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曾评点当代诗坛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汉相拟,将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鲁智深”:“好个莽和尚,忽现菩萨相。六十二斤铁禅杖。”洪亮吉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作为历史学家,洪亮吉治学严谨翔实,力求科学客观,重视考辨历史真实面貌,以达到以史为鉴的作用。他不仅精通史学和地理,还撰写有专门史学著作 《三国疆域志》 《十六国疆域志》 《四史发伏》 《西夏国志》 《宋元通鉴地理通释》 等,负责审定 《历朝史案》 一书。关心时政是洪亮吉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认为学古为入官之本,前事即后人之师,是治史的重要出发点。他考察历朝兴衰,研究治政之策,褒贬人物,其意也在于此。他还反对暴虐君主统治。
洪亮吉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人口理论。清朝中叶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引起洪亮吉的忧虑。他在《卷施阁文甲集》中《治平》《生计》等篇指出: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产量增加缓慢之间存在着矛盾。洪亮吉将人口增殖速度与生产发展、田地开垦、房屋住宅作了认真分析比较,得出人口增殖速度相当于几何级数,而耕田、住宅等生产、生活资料发展速度相当于算术级数。他认为,封建社会里百姓贫困,不独是人口增殖过快所造成,而且还有土地兼并、吏治败坏等社会原因。为解决人口增殖加剧的社会矛盾,他致力寻求缓和之策,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洪亮吉在18世纪即对中国人口增长有所警觉,确实难能可贵。他的人口学说比英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早提出5年,人们把洪亮吉看作“中国的马尔萨斯”。
洪亮吉,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 为此言语,洪亮吉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
这对洪亮吉无异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洪亮吉却能坦然处之,一笑置之。“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出关作》)”他一路歌风岭雪,觅史寻踪,赞西域山水之奇丽,记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也许,他当初写这些诗时并未曾想到传世,然而,却给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对于流放犯,诗是双刃利剑。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日,不敢涉笔。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
看来嘉庆皇帝相当了解这个才子。“不许作诗,不许饮酒”出自皇帝之口,真是意味深长。而创设伊犁流放地的乾隆皇帝早在20年前就责令伊犁将军,对遣犯严加管束,“倘赡恂情面,任其置产娶妻,则伊等反得晏然安处,与无罪何异。至其遣发日久,不得归籍,或妄作诗词,编选诽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潜行逃走者,一面奏闻,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
次年二月,洪亮吉越过千山万水,抵达流放都会惠远城。惠远,所居之房是有名的鬼屋。前居屋主在“环碧轩”遇鬼,又加上贬谪丢官后心情不舒,终死在自己的失落中。而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却从未见鬼,实乃超脱于世,不为个人之失落而恼也。他寄情山水,赏花观鱼,饮酒做诗,将伊犁所见所闻详录于日记诗文中,这决不是一时游戏之作,而是继续他一生所从事的著述之业,以传世人。
他写伊犁山水:“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
他吟伊犁风雨:“毕竟谁驱涧底龙,高低行雨忽无踪。危崖飞起千年石,压到南山合抱松。”
他咏伊犁街巷:“日日冲泥扫落苔,一条春巷八门开。外台自有萧闲法,携具方家说饼来。”
他赞伊犁花果:“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
纵观洪亮吉的伊犁杂诗,决不仅仅是应酬抒怀之作,而是有意识地用诗的形式记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这是跟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记》对他来伊途中所见之物作了详细的记载,而《天山客话》则详细记载了伊犁的山川、物产、风貌等。这些都为后来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地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新疆图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条述。后世史地学者对洪亮吉评价甚高。
洪亮吉戍伊百日之后,即被“皇恩大赦”。当他离开惠远城时,“下马步出城,百步屡驻脚。“长刀短后衣,未忍即抛却。”他为失落而来,却满载西域奇珍而归,在自己生命价值的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其在经学、训诂学、舆地学、方志学、文学等方面有较高建树。
洪亮吉纪念馆位于常州市天宁区东狮子巷20号。
1987年12月26日,洪亮吉故居被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