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4 20:56
洪崖门,屹立在嘉陵江畔的洪崖门,处于临江门与千厮门之间,城门筑在一片高崖石壁之上。《新元史·汪世显传》有记载。
据《新元史·汪世显传》载:汪惟正于至元八年(1271年)与两川行枢密院合兵围重庆,夺洪崖门,获宋将何世贤。这段文字表明,洪崖门建造年代较早,原本是一道开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惨烈战事。
大约始建于宋代的洪崖门,初时是道开门,直到明洪武四年戴鼎在彭大雅旧址上筑石头城时,洪崖门这才失却功能变成了一道闭门。清代重庆城区划分为二十九坊,城门外编为十五厢,洪崖门内地区属洪崖坊,附廓之区为洪崖厢。
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塞的洪崖门,历来也是重庆城的一大胜景。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飞瀑时至,亦名滴水崖。有元丰时苏轼、任仲仪、黄庭坚题刻。”“洪崖滴翠”,被列为《渝城八景》之一,久负盛名。
“洪崖滴翠”,介绍最为详尽的是清乾隆巴县知县王尔鉴,他曾云:“洪崖洞在洪崖厢,悬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数千人……诗数章,漫灭不可读。城内诸水逾堞抹岩额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汇为小池入江。石苔叠翠。池水翻澜,夕阳返照,五色陆离,莫可名状。至若渔舟唱晚,响答岩音,又空色之别趣也”。
洪崖洞在洪崖门外岩下崖边,是一个巨大石窟,重庆人把它叫做洪岩洞,又叫神仙洞。相传古代有个神仙,大号洪崖仙人,晋代大学者郭璞曾写下“右拍洪崖肩”诗句,将其拟人化,引来后人讴歌绵绵不绝。清人巴县知县王尔鉴诗云:“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川东道张九镒吟哦:“手拍洪崖肩,洞壑认仙踪”;奉节知县姜会照叹曰:“自是仙崖张画景,岚光一片袅清风”。道光二十二年,重庆知府王梦庚几度立于洪崖顶,观洞神思,望门兴叹,情乎依依,留连难舍,直到吟唱出“拍肩怀古仙,徘徊不忍去”。方才带着半醒半醉之态陶醉而归。
名扬巴渝的别致胜景洪崖滴翠,说来全赖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那清澈鲜活灵动的水。抹石岩而下的城中诸水,大体可分为山水、溪水,明代洪崖门地僻人稀,少的是住户人家,多的是田园沟壑,城内条条小溪清亮纯净,与从西来巴山之水交汇于此,沿石崖而下,这才有了珠飞高岸落,浓翠滴空濛,翠涌大江流,波光点石头的佳景。
令人神往的洪崖洞,据旧志说:“在县西三里”。清人王梦庚说:“洪崖洞在城左”。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刘慈则说:“地偏市远尘难至”。由此而滋生出“两个洪崖洞”之说,弄得今人真伪难辨,莫衷一是。细究起来,这个误会,纯系清人地理方位不确而引出来的,重庆城的洪崖洞,惟此一穴,别无分支。
洪崖门、洪崖洞、洪崖滴翠,都离不开一个“洪”字领头,果真是因古代有一位洪崖仙人而得名的吗?
洪,其本意是大,亦指洪水。《扬子方言》云:“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说:“洪井飞流悬注无底”。这“洪”字,又与“鸿”字相通。崖,与厓、崕相通,既指石岩高地陡立的侧面,也言临江的水边,多指高峻的山边或岸边。
雄踞于嘉陵江边山崖之上的这道城门,取地利形胜,依山傍水之义,再附会古代洪崖仙人的传说,巧妙融合,定了个好名,名之曰:“洪崖门”。“洪崖滴翠”,因之才成为了重庆人引以为荣的城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