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谷寺

更新时间:2023-03-16 15:18

洪谷寺位于河南林州市合涧镇西部洪谷山中,始建于北齐。是文宣帝高洋天保初年为著名的地伦师僧达所建,唐时有高僧义泓乾寿挂锡此寺。

简介

宋改为宝岩院,后仍名洪谷寺。

洪谷寺现存大殿为近年所建,北齐洪谷寺塔,唐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三尊真容像和北齐千佛洞石窟及洪谷寺塔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谷金灯”为明、清时“林县八景”之一。

现在看到的洪谷寺各建筑分布的比较松散,不像其他寺院都在门里院内,洪谷寺从下而上分布为;谢公伺.洪谷塔.塔西为大雄宝殿.再往上就是观音阁。其中大雄宝殿.观音阁为近些年修建的。

谢公祠

谢公祠始建于清乾隆50年(1785年),系当地群众为纪念明万历年间林县知县谢思聪所建。至今220余年,伺内现存带檐廊祠堂5间,有明清及民国碑刻12方。

谢思聪,字崇谋,号联塘,滋阳(今河北省行唐县)举人。明万历29年(1592年),任林县知县。为解决县城西南部40余村吃水问题,他主持修建了一条深约3尺、宽约2尺的石砌水渠,因为此渠出自太行、林虑两山交汇处的山谷之中故取名为共山渠。

此渠西引洪谷山水,东到辛安村止,全长18华里。由沿渠的.椒园.小付街.小屯.圪道.杨家庄.拐头山.木篹.辛安.马军池.北山.豆家庄11村公修共管。通水后有效解决了沿渠49余村的人畜用水问题,受益的百姓感其恩德于清乾隆50年(1785年),在渠首洪谷山中,自愿集资建成了一座谢公伺。将其功绩镌于碑上,并把渠名改为谢公渠,以示永久怀念。

谢思聪来任四载,慨县无志,搜得邑名绅藏马卿志稿二册,将稿交与李若杞增辑,又请郝持再加精审,数月而成。正欲授梓,谢思聪调任去,遂搁置;知县孙梦柱来任,志乃得刻板印行。原刻本今已不存,唯存一帙是顺治十三年(1656)杨声焕续增本。杨只在原刊后,增职官等数版。此版志书已不全,缺一至二卷与卷首。所存目录如下:卷三志宫室 公署、学校、街坊、志田赋 田、赋、户口、兵制、土产;卷四志祠祀 祠庙、陵墓;志官师 官师、名宦、志人物 人物、孝子、义民、隐逸、节妇;卷五志选举;卷六名宦、艺文;卷七艺文,卷八志杂 灾祥、仙释、遗文、遗田、遗事。

按其内容,以明代为主,于明以前或略写或不录。公署、建置、学校、田赋、户口、兵制、灾祥均只载明朝,资料颇可观: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开稻田四顷七十四亩四分;户口有洪武至万历二十年(1592)七次统计数额;土产分列常产,其中药类达132种;艺文中关于水利的记述不少,皆是有价值的资料。本县万历三十五年(1507)以前明代资料由此得以保存。

顺治杨声焕所续或另起行标续志,或字迹刻板不同,明显分辨出其增刻之内容与万历志无淆混。此志仍为明代志书的本来面目。

是志为现存最早的林县志,后志称其为林县有志自此始,可见其书之价值。是书残存为三册,藏北京图书馆,存卷3—8。

由此年来,除了兴修水利,谢思聪还十分重视当地文史建设。上任伊始,得知林县历史悠久,却未有一本正规的县志,甚感遗憾。于是他找到马卿所著的《林县志稿》上下二册,通篇批阅后,认为体裁结构合理,文辞尚好,只是内容不够充足完备。

他遍游山川,广征博采,在马卿稿件基础上亲手纂成《林县志》初稿,并聘请文人李若杞修改完善,还特地把文士郝持请到县署,倾听他对修改志稿意见,并要求他再进行充实整理。

郝持经几个月的加工润色,一部持论公允、章法规范的县志成稿。正当县志筹备完毕之时,谢思聪已荣升任陕西巩昌州通判。后任知县孙梦桂来到林县,继续请郝持再次修订,将志稿分成四册,称为《万历林县志》正式问世,此为林县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

谢思聪对此贡献之大,正如孙梦桂所言,“更三贤之手,赖谢君之力以底撅绩,而不佞桂毫不敢贪其功”。

洪谷寺塔

洪谷寺塔,又名赖公禅师塔。始建于唐。为七级密檐式砖塔,高15.4米。平面呈方形,第一.四层南面辟门,其余各层南面置假门,塔内中空,自下而上有收分。塔外为叠涩檐,呈抛物弧线形,顶部有宝瓶式塔刹。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