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排版

更新时间:2022-07-05 10:15

活字排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宋代毕升发明。即用活字和各种排版材料排成印刷版的工序。

工艺

制作活字印版的工艺过程。按照中国书刊印刷厂的习惯,分为 3道工序:①将出版社发排的原稿交与排字工,按照对原稿批注的版式(如直排或横排、行长、字体、字号、 标题字号和位置等)排成毛坯;②将毛坯交与装版(拼版)工,照原稿上批注事项嵌入指定厚度的铅条以形成行距,按每面应容纳行数,处理标题、表格、插图和注释,排定页码(有的装以书眉),拼装成一页页的版面,印出校样;③校对。一般经过3次,改正校出的错误,签字付印,即可制作纸型或活字版备印。报纸的活字排版,也是对版式的有关事项事先作出规定,但每次版面不同,多是临时画出大致的版样,照样排版。新闻版则是陆续发排新闻稿, 每篇标明行长或基本格式, 待接近齐稿时,编辑才将版式画样送交拼版工人。它的特点是生产节奏紧促。活字排版的辅助工作有铸字 (包括铸铅条、铅线和空铅材料) 与刻字。字模制造工厂通常按通用字表供应约7000个字模,而专业文章和史料,常出现通用字表以外的冷僻字。尽管有的印刷厂制备冷僻字模数千备用,仍不免缺字,须临时刻成,所以刻字工种必不可少。

发展历史

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

中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入亚欧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它对于打开科学文化进步之门至关重要。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佛像和历书等。到北宋,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印刷书籍才逐步取代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这时,不仅有政府的“官刻”和“监刻”,民间刻书业也很盛行,印刷品涉及宗教、政治、文化、娱乐等领域并遍及全国各地。

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是目前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还有文献记载,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曾用纸大量印刷普贤像。到目前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处发现,使我们能目睹当时印刷的技艺水准和风貌。1900年,敦煌藏经洞内发现一件卷轴装的印刷品《金刚经》,它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刻印本。1966年于韩国庆州佛国寺佛塔内发现一件雕版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具体刻印年代约为公元702年,比此件略早的印刷品是在陕西西安墓葬中出土的陀罗尼经梵文刻本,有学者认为它是现存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工匠把薄稿纸写字或画图反贴在木板上,使字变成反体。刻工把文稿刻在木板上,让文字和图画凸出。版面上涂墨、覆纸,用刷子一刷,字和图就印在纸上。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2000张。雕版印刷与手工抄写相比,既加快速度,又能减少差错。尽管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刻一部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木料。如果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就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刻出来的书版存放不便。例如,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刻印的《大藏经》,5000多卷,13万页,共雕版13万块,雕刻时间竟花了20多年,雕版存放了整整6个大房间。

二是雕版中如有错字错句,更改也很困难。如果已经出版过的书不再重印,一大堆雕版就成了废物。而要印制新的书,又需要从头一版一版地雕刻。 因此,在雕版印刷术盛行之后,人们便探寻着改革制版工艺的途径,于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排版概念的诞生

活字印刷术,又称为活版印刷术,也称为活字排版印刷术、摆版印刷术。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如下记述:“庆历中,有布衣毕瘅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排版技术是指在印刷前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格式对文字进行制版处理的工艺。活字印刷工艺中分类贮字、拣字排版、拆版还字都属于排版技术的范畴。排版技术是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的最根本区别,它摆脱了雕版印刷工序繁复,排版模式固定,字与字的位置不能变换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梦溪笔谈》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是毕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同时,随之诞生了排版技术。

排版技术的创新

在发明泥活字印刷后,活字的印刷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并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最先采用木活字印刷的是元代的王祯。他在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县令时,曾设计了一套木活字印刷工艺,较好地解决了木活字印刷中一系列具体的技术问题,并令工匠雕刻木活字。王祯不仅创制了木活字印刷,而且还规定了木活字的规格。最具创新意义的发明是他的转轮排字盘和由“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的排字法,此法根据发音规律,用简单的机械,增加了排版的效率。王祯还将制作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等工艺技术流程编写成了《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的排字印刷方法在印刷史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他的木活字排版技术之创新在于,先从宫定韵书(即平水韵)中挑选可用的字,分韵写成字样。此外常用字如“之”、“乎”、“者”、“也”以及数目等,各分一类。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王祯自己说:“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因此可以说王祯在印刷史上的突出地位是一位排版技术专

1976年12月,王选写出了“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方案说明”,此后他设计的激光照排控制器(后来被称为栅格图像处理器,英文简称RIP),成为了汉字激光照排的核心。1986年,内置专用处理器的TC86控制器诞生,标志着中国人首次研制成功了“栅格图像处理器(RIP)”,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进入商品化,开始大规模地阻击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排版技术跨越了第一、二、三代照排技术,直接从铅排进入到第四代的激光照排系统。1987年,《经济日报》印刷厂全面使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用于生产,率先抛弃了铅字,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了“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进程。同年,王选获得了首次设立的印刷技术大奖“毕瘅”奖,王选为此被誉为“当代毕瘅”、“激光照排之父”。1997年,以方正彩色电子出版系统为代表的桌面彩色处理系统全面取代传统的电子分色技术和设备,标志着中国印刷业进入了计算机桌面彩色时代。方正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领导中文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推动了整个汉字文明的发展,将在中国印刷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在汉字排版技术方面,我们已经走过了特殊排版语言的繁琐操作阶段,完全进入计算机软件排版时代,国外的厂商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排版软件,如:MicosoftWord,AdobePagemaker,AdobeIndesign,QuarkXpress等,这些软件虽然具有非常强大的汉字处理能力,但以北大方正为主的国内企业开发的维思、飞腾等中文排版软件,不仅达到了国外排版软件的技术水平,在中文处理上更有国外排版软件不可比拟的优势,并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各大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和国外中文出版领域。

未来的印刷文明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排版技术的含义将不断延伸演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一词已被接受,出现了“Pre-media”,暂译为“跨媒体前处理”。指的是除传统媒体外,还有其他光、电、磁多媒体及互联网等,有了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既可为传统媒体出版服务,又可为其他新媒体出版服务,即为跨媒体的制作进行“前处理”。因此印刷就是信息服务的概念已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印刷出版业作为信息媒体的主要提供者,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大有作为。印刷过程将由复杂的多种工艺模式趋向于以电脑直接制版技术为基础的整合性单一技术。因此,未来的印刷业将以排版技术为核心,通过印刷业相关科技的整合,提升竞争能力及提供远距离即时服务。在新千年的黎明中,印刷这趟文明“专列”又启程了,它将带着人类真正走入数字网络化的生活。未来的出版印刷技术将无处不在。

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课题,可以说为我国印刷行业今后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印刷行业要继承和弘扬毕瘅的创新精神,真正实现我国印刷业的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跨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