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4-04-10 17:43

《流亡三部曲》是在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对激励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流亡三部曲》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第二部《流亡曲》、第三部《复仇曲》,创作者均为刘雪庵

歌曲创作

第一部《松花江上

该曲是《流亡三部曲》之一。歌曲开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曾风靡中华大地,激发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满腔怒火。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声悲壮,令人断肠。张学良将军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可以说,这首歌,对“西安事变”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也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见当年这首歌曲的流传和对中国人民抗战,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部《流亡曲》

又名《离家》,是继《松花江上》“整天价在关内流浪”之后,提出了“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的责问,以“心的颤动”“灵的叫喊”,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民族危难的警报。

歌词: “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也无处逃亡。哪里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有我们的爹娘?百万荣华,一霎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说什么你的、我的,分什么穷的、富的。敌人杀来,炮毁枪伤,到头来都是一样!

看!火光又起了,不知多少财产毁灭!听!炮声又响了,不知多少生命死亡!哪还有个人幸福?哪还有个人安康?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要我们民族灭亡?来,来,来!来,来,来!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走上战场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第三部《复仇曲》

又名《上前线》,是继《流亡曲》之后喊出“跑上战场,誓死抵抗”的誓言。歌曲情感炽热,旋律高昂,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影响极大。当时,凡是有爱国心的人们,无不为他那高亢奋进的激情所感染,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战斗要求,许多热血男儿,高唱着它,扛枪奔赴前线。

歌词:“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娘复仇!走,朋友!我们要为民族战斗!你是黄帝的子孙,我也是中华的裔胄。锦绣的河山,怎能让敌人践踏?祖先的遗产,怎能在我们手里葬送?走,朋友!我们走向战场,展开民族解放的战斗!

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娘复仇!走,朋友!我们要为民族战斗!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都是我们的兄弟;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有没有力量?有!我们有没有决心?有!拿起我们的枪杆笔杆,举起我们的锄头斧头,打倒这群强盗,争取我们的自由。看,光明已在向我们招手!”

作者小传

张寒晖

张寒晖,男,河北定县人,“九一八”事变后来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执教。曾在北平人艺剧专学习。1925年加入中共,1930年加入左联,组织剧社等。他耳闻目睹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他的友人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竟呜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先在省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张寒晖还参与省民教馆组织的救亡宣传,成立实验剧团、铁血剧团,自导自演,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等许多话剧。编辑出版《老百姓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41年8月,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委员等职。1946年3月11日病逝延安,时年45岁,长眠于宝塔山麓。

刘雪庵

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随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与和声学。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与贺绿汀等被称为“黄自四大弟子”。

“九·一八”事变也惊破了刘雪庵悠悠扬扬的抒情乐曲,他不再歌吟风月,代之而起的是铁与血的呐喊。他先后创作的《出发》《前进》《前线去》等歌曲,向千千万万的同胞发出的抗战号召。空军歌、海军歌、我是军人等歌曲,成为激励军人英勇抗战,奋勇杀敌的战歌。但在抗战歌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还是他的《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以及《长城谣》,这三部歌曲可称当时的扛鼎之作。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因《何日君再来》一曲蒙冤数十年,《流亡三部曲》便一直“残缺”了三分之二。

三曲合一

1937年,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的《离家》及《上前线》两首歌与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在《战歌》音乐期刊上发表,因当时对《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缺乏了解,只能署以佚名。这是三首歌曲以《流亡三部曲》之名首次正式发行,对激励国人奋起抗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刘雪庵加人了上海文艺界救国联合会,并与黄自、李惟宁、贺绿汀等爱国师生组织成立了“中国作曲者协会”,志在“宣传鼓动抗日救亡运动,发挥音乐工作者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场所就设在刘雪庵家中。在上海地下党的支持下,刘雪庵出资办起了著名的《战歌》音乐期刊。自1937年10月至1940年4月,该刊在战火中山上海迁武汉再转移到重庆,辗转三地共出版了18期,全部由刘雪庵自费主编,但落款为“中国作曲者协会”“战歌社”等名称。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上战场》,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卖花词》,刘雪庵的《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等抗战歌曲,就是通过这块小小的音乐园地传遍全国的。

重新唱响

老兵回忆

人们大多听到过《松花江上》这首歌,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两个姊妹篇流亡三部曲之二《流亡曲》、之三《复仇曲》。10月26日,在高阳县石家庄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记者有幸听到包括后两首在内的许多已经或正在失传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由一位89岁高龄的老革命高声唱出。虽然时光已走过60多年,但这些歌曲却深深扎根于老人的脑海里,成为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2010年已经89岁的宫天才老人,1921年秋天出生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高阳县石家庄村,当时他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家人借住在别人家的土坯房里,兄弟姐妹7个中有3个夭亡。宫天才只上过一年学,15岁时父亲去世。宫天才当过学徒,做过童工,1937年和本村同学一路乞讨到徐水,参加了吕正操的东北军五十三军一团。宫天才因为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被安排做了通讯员。部队在行军休息时,一有时间就学唱抗日歌曲,当时唱的有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流亡曲》《复仇曲》和《五月的鲜花》等。

歌唱比赛

1937年8月宫天才加入共产党,跟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团宣传队长学唱《国共合作歌》。1937年10月,在晋县小樵镇的一个大土围子里,吕正操宣布全团脱离五十三军,改编成“人民自卫军”,从此部队真正成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在此后的岁月里,宫天才又学会了许多抗日歌曲。

1938年冬天,部队在驻地任丘县李庄举办了一次军民大联欢,通讯连推荐宫天才参加唱歌比赛。宫天才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怒火,演唱了《复仇曲》:“走,朋友,我们要为爹娘复仇!走,朋友,我们要为民族战斗!你是黄帝的子孙,我是中华的遗胄,锦绣的山河,怎不叫人愁……拿起我们的枪杆笔杆,举起我们的锄头斧头,打倒日本强盗,争取我们的自由。看!光明已在向我们招手!”一曲结束,全场掌声雷动。最终评比结果,宫天才得了第一名,奖励品是两个白报纸本和一支黑色钢笔。

此后,宫天才更加喜欢唱歌,先后学的歌有《大路歌》、《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叫老乡快去把兵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海燕之歌》、《冀中人民离不开共产党》、《快举起抗战的战旗》等,总共有几十首。

传唱情深

10月26日,在老人家中,宫天才老人动情地为记者唱起了《流亡曲》:“离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已无处逃亡。”一曲还没有唱完,89岁高龄的宫天才老人声音已有些哽咽,最后竟动情地哭起来。宫天才老人想起了往日烽烟岁月,想起了为抗战死难的战友。

在记者的一再恳请下,宫天才老人唱了一首又一首,把他会唱的抗日歌曲几乎全部唱了一遍。老人边唱边和着节拍挥动着右手,看得出来,此时的老人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60多年过去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宫天才老人,对那段历史记忆如此深刻,完全铭记在脑海中。老人的子女说,老人没有什么爱好,每天除看看书、听听广播之外,就是哼唱抗战时的老歌了,还能完整地唱出16首抗战歌曲。

口述往事

30年前,宫天才患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很长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每天柱着拐棍在院子里或到家门口走一走。2003年,高阳县在整理地方文史资料时,评论家冉淮舟被邀请回到家乡,他听到老人的战斗经历后,鼓励宫天才的两个女儿把老人的事迹记述下来写成一部回忆录。

从此,由宫天才口述,三女儿纪斋和二女儿冀莲记录,把老人经历的近70个故事一一整理,编辑成册。由老人歌唱,女儿录音整理的抗战歌曲一首首被记录下来,这些歌曲大部分已被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老人的回忆录。101岁的吕正操上将闻讯亲笔题词“勿忘历史”,评论家冉淮舟亲自做序,并给予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