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花朵

更新时间:2023-01-08 02:02

《流行音乐的花朵》是一本李皖编写,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的书籍。

内容介绍

【导语】

这是一套专门编给青少年看的散文丛书。把这套丛书叫做“金散文”,不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贵重,而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量小而质重,还有那份闪烁的光彩。这一套丛书一共十五本,每本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分为童话、音乐、美术、文学、历史、人物、旅游、乡村、校园、亲情几卷,以及根据地域分为的边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峡各卷。所选择的作家都是这些方面写作突出而为读者所认可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一展身手。读者自会方便地各取所需,选取自己喜欢的来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如走进繁茂芬芳的树林之中。本书是丛书之一《流行音乐的花朵》。

【目录】

自序

满街都是寂寞的朋友吗

音乐的误读

人声革命及其他

老男人

观察狼的二十种方式

从“野花”想到一种传统

噪音

碟评一事

漂亮雅尼

失传的大海

看透王菲

五月的鲜花

香港音乐,在中国和世界之间

苏格兰民谣的精灵

花丛里藏着带枪的西蒙

一代人的肖像

卡夫卡、尹吾和“出门”

隐匿的修辞

【前言】

这是一套专门编给青少年看的散文丛书。

把这套丛书叫做“金散文”,不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贵重,而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量小而质重,还有那份闪烁的光彩。起码,在我心里的希望是让每本书能够努力做到这样。

我坚持每本书只选八万字,是针对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不是说书厚了就一定不好,但毕竟买书不等于买肉,书重要的在于质量而不在于重量。篇幅的短小精悍,是我和出版社的首要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不仅在形式上做得精致些、新颖些,而且希望能够做得更加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希望你们拿到手里就会感到,哦,手感不一样,便立刻能够喜欢,像拿到你们喜爱的一件生日或圣诞节、情人节的礼物。如果真的能这样,便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因为这确实就是一套送给你们的礼物,有我们的一份真诚的祝福。当然,我们更希望这一套丛书能够为你们打开一扇扇新的窗,有云飘有鸟鸣有树摇有花香有八面来风拂面而过。探出窗口,有为你们展开的开阔平台,使你们的视野能更开阔,呼吸便容易更清新,心情便也容易更丰富而富有弹性。

这一套丛书一共十五本,每本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分为童话、音乐、美术、文学、历史、人物、旅游、乡村、校园、亲情几卷,以及根据地域分为的边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峡各卷。所选择的作家都是这些方面写作突出而为读者所认可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一展身手。应该说,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而尽量去避免了眼下一般散文书系剜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零乱和芜杂。读者自会方便地各取所需,选取自己喜欢的来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如走进繁茂芬芳的树林之中,不敢说一定能采撷得果实盈筐,鲜花满怀,却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社会越来越浮躁,心地和精神也就越来越容易变得粗糙和枯燥。网络时代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农业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传统的纸质阅读毕竟有着自己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它的古典式的宁静和在白纸黑字之间充满着的想像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不可比拟的。阅读便成了现代生活选择一种美好的方式,它起码可以让我们的心湿润一些,不至于那么轻易衰老地龟裂开沟壑般的皱纹。它让我们的情感和心绪以及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而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呵护着并陪伴着我们从过去的岁月走到未来的日子里。

青春时节的阅读便更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定格于青春的坐标系上,成为一生影子般的习惯和伙伴。因此,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那么功利,只是为了你们的写作补充资料,或为你们的写作提供蓝本,虽然这些书中的文章都是那样的制式短小、语言精致,非常适合这样的要求,但我们还是希望这套丛书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更是沟通我们和你们的心,在你们的阅读中使得你们的青春仪态更加楚楚动人,使得你们的心境在这乱花迷眼的时代有一泓宁静而清凉的深潭,并能为你们洒下一匝遮蔽炎热的绿荫。同时,当你们再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介入生活、拓展生活的时候,多了一种参照物,多了一种可能性。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应该感谢加盟这套“金散文”丛书的作家,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作家艾芜、郭风、余光中,李若冰;也有正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中年作家陶然、王充闾、梁衡、赵丽宏、许淇、周同宾;同时更有充满活力的青年一代作家杜丽、鲍尔吉·原野、徐鲁、李皖诸位。他们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的方阵,展示着他们不同的绰约姿态和纷披心情,表达着他们对于你们共同的期待和祝福。

2001年6月12日于北京

作者介绍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为《武汉晨报》副总编辑。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李皖:在音乐吹拂下

2005年10月26日

张立宪

从外省到巴黎。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文学青年、艺术青年、愤怒青年、有追求的青年,像大雁一样,成群结队地向文化之都北京飞来,一会儿排成S型,一会儿排成B型。

还有一些,驻守在原地,一会儿排成N型,一会儿排成B型。

李皖就是NB队型中的一员。

十几年前,他以自然作者的身份,被《读书》

杂志相中,开出“听者有心”专栏,从此―――用颜峻的话来说―――属于人民的音乐开始有了它的辩护者和阐说者。如今,他已经出了好几本书,和其他几个人一起,揭开了中国流行乐坛乐评人的历史―――还是颜峻说的。

1990年,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客居武汉半年之久,结识了李皖及《长江日报》社的其他精英。如今,那些人已经散落各地各媒体,做出许多不凡业绩,而李皖,兀自留守武汉。

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李皖不是武汉人,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长江日报》的。我到报社时,他已经工作了两年。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他经常收到从上海寄来的包裹,先是一层牛皮信封,再裹一层泡沫塑料,里面是一盒或多盒磁带,录有同学从那个音乐资讯较发达的地方复制过来的流行歌曲。李皖少年老成,在旁边几个人贼亮目光和粗重喘息的催促下,故意用那种慢条斯理的节奏拆封,然后用那种体积很大的录音机来放,《爱情宣言》、《雁渡寒潭》等都是这么听过来的,一起咂嘴叹息。他的宿舍里有一个香炉,容积很大,慢慢烟头就堆满了。他不抽烟,多是别人抽的。

若干年后,我读到一篇随笔,描述艺术青年的体貌特征,其中两句“贴着假胸毛,胳肢窝火臭”让我马上就想到了李皖。他戴副眼镜,面目清秀,跟聊斋中被狐狸精看上的白面书生毫无二致,但只要在夏天少穿衣服,便会露出茁壮的体毛,看来人家早就有艺术青年的潜质啊。而在当时,这种潜质并没有表露出多少,他只做了一件让我嫉妒的事儿:找了个无比漂亮的女友,没过多久就成了他的老婆。

李皖太太的父母在武汉大学,两人婚后寄居武大,每天,李皖都要坐公共汽车穿越武昌、汉阳和汉口去报社上班,单程需要两个小时。当我得知这一内情后,对他充满同情,想一个有志青年就这样沦为上班族,真是不幸啊,每天要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消耗在路上,真是不值啊。所以后来读到他写的乐评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实在是够蠢,陷落在北京的纷繁红尘中,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直到去年,都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人了,我像迟暮的美人一样洗尽铅华,开始很踏实地坐公共汽车上班,在混乱拥挤中体会到一种突如其来的宁静与澄明,也突然想到了李皖在一篇文章中写听一首歌时的情景:一家三口在公共汽车上,好像有一丛风在他的胳膊上来回走动,皮肤上一阵一阵鼓起了寒栗,消失一层,又鼓起一层。太太对女儿大叫:你看爸爸的手!他告诉她们,我在听歌,是它把我吹动了。

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是的,从上班族到艺术青年,只有在公共汽车上,只有在那种寂寞平静的生活中,李皖才得以修炼成李皖。宣泄正如他所说,“写这些东西,是为了挽救我日益贫乏的都市生活,就用这贫乏生活本身的材料”。

最近一次见李皖,是在2002年的北京。作为公派留学生,他即将赴英国某乡村大学,于是来京办一些手续。当时李皖已经是《武汉晨报》副总编辑,听说很受器重,深造回来,也许就能升一个不小的官。闻听此事,我很是高兴,让这样的人当官领导人民,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儿。

如今李皖回国都已经3年了,听说并没有被提拔。不过这几年间我也算见过些世面,深知我们的干部任命体系,总有本事选择老百姓都觉得最不合适的人来重用,而对那些合适的人视而不见,于是替他释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