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更新时间:2024-01-29 00:49

流言,心理学名词,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定义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这些方面它与谣言有共同之处,但谣言有故意捏造、恶意攻击、有蛊惑人心的性质,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伤害某人。某些流言具有消极的作用,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但它在动机和目的上与谣言是有区别的。故意散布的“流言蜚语”则属谣言的范畴。

特点介绍

流言传播过程有3个特点:①一般化。传播时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息,使内容变得越来越简略而扼要。②强调化。某些内容引起听者的注意,留下较深刻印象,因而变得更加突出。③同化。流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节,然后再传播。所以最初产生的流言到最后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动机

根据流言产生和传播的动机,可以把它分为4种:①反映社会公众对于某人某事的一种强烈的共同愿望的流言。②由于对某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流言。③因不安、恐惧而产生的流言。④为发泄对某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敌视情绪而产生的流言。

心理学研究流言,关注的不是流言的真伪,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它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及过程,就是流言传播中的心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流言的强度。

流言的强度=事件的重要性×对事件的不明确性。

比照这个公式,不难理解,当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等危急时刻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焦虑不安,这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就会不断发生,而正常的信息渠道又可能中断,所以这时候的流言比较多。而且,流言通过口头相传,就会出现流言讹传,进而扭曲本来的事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