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感觉传导通路

更新时间:2024-06-21 17:20

浅感觉传导通路:是传导皮肤和粘膜外来感觉(如痛觉、温觉、触觉和压觉)的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其纤维立即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再次更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再上行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上2/3躯干和下肢的感觉区。

概述

1、感觉传导通路:将感觉(触觉、痛温觉、深感觉)传导到大脑皮质感觉区的神经通路:感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至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内,进行第一级神经元换元后,沿神经纤维至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换元;自此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并上行,达丘脑的第三级神经元,此处发出的神经纤维再投射至大脑皮质感觉区。此通路任何部位出现病变,均可出现性质与程度不同的感觉障碍。

2、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其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具有突起,因此可将神经元分为胞体和胞突两部分。胞体的形状和大小差别很大,有球形、锥体形、梨状、星状和颗粒状等。小的神经元胞体直径仅4~6微米,如小脑颗粒细胞。大的可达150微米,如大脑皮质内的大锥体细胞。胞体的结构与一般的细胞相似,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胞膜大多为典型的单位膜结构,在胞突处延续为突起表面的膜,在突触处具有特殊的形态,形成突触的前膜或后膜。胞核一般呈球形,位于细胞中央,异染色质少,核仁明显。神经元的细胞质又称神经浆或称核周质,其中除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中心体、溶酶体、脂滴、微管以及脂褐素颗粒等细胞器外,还含有两种为神经细胞所特有的成分,即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

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浅感觉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脑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灰质(或脑干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内。脊神经(脑神经)节内假单极(双极)神经元的周围突与皮肤和粘膜相接触;中枢突伸入脊髓(脑干)灰质内。脊髓(脑干)灰质内的神经元轴突进入侧索中,形成脊髓丘脑束(脑干丘脑束),向上终于丘脑。丘脑中的神经元轴突,向上终于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神经元的分类

浅感觉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有些神经元轴突末端释放的化学信使(特殊的化学颗粒物质)进入血液中,这种化学信使称为激素,它通过血液循环到相应受体的效应细胞,这种神经元称为分泌神经元或神经内分泌细胞。

神经元可按其形态和功能进行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

1.按胞突(又称为“极”)的数目,分为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四种类型。

2.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可分为高尔基Ⅰ型细胞和高尔基Ⅱ型细胞两种类型。

3.按神经元的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类。

浅感觉传导通路原理

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