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济阳鼓子秧歌)

更新时间:2024-08-07 15:03

秧歌(济阳鼓子秧歌),山东省济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 “跑秧歌”“跑十五”等,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鲁北平原上的济阳、临邑、商河成三角地带,黄河、徒骇河穿越其中,同耕一片土,共饮一河水,形成了共同的民间文化习俗。这里的人民每逢丰收之后,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耕作收种的扠、耙、棍、棒等劳动工具, 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济阳人民创造的鼓子秧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的日益提高,劳动工具日渐完善,鼓子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发生变化。舞蹈的动作步伐、舞蹈的套路逐渐成形,明、清时期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形成了较大规模,逐渐演变为一种鲁北农村的民间舞蹈——“鼓子秧歌”。

济阳县位于鲁北平原南部,北界商河,西北与临邑相连,徒骇河、黄河横穿东西,具有鲁北特色的济阳鼓子秧歌就产生和流传在这里。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相传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年间就已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开始,秧歌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广场搬上舞台,不断充实完善,终于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纯舞蹈形式。经过多年承传,济阳鼓子秧歌基本形成了以仁风镇流河村为代表的“老慢板鼓子秧歌”、以曲堤镇金李村为代表的“小伞鼓子秧歌”、以仁风镇司家坊村为代表的“快板鼓子秧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两种:“街筒子”和“跑场子”。街筒子是秧歌队走街串巷在行进中表演,前面是鼓队,后面是秧歌队。秧歌队分为三路和五路纵队,伞在中间成一单行纵队,两侧为鼓、棒、花相间的二纵队或四纵队。在街筒子的表演中既有集体舞,又有交叉于其中的对舞,所有变化都以伞为中心。“跑场子”是秧歌队到达场地后的表演。秧歌队根据锣鼓队的位置,面向大鼓,以一伞、四鼓、二棒、二花为一组,成单行依次排列进行表演。从两侧进场到场后左右分开,沿场地边缘行进,两队在场地前场中心相遇成一大圆圈。然后听从领伞人摇动拨槌发令,开始按预定的场图跑场。秧歌队跑场图不下几十种,场图套路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武场”节奏欢快、热烈红火、舞姿雄伟,进出皆用舞蹈动作表现。“文场”场图变化明快流畅,舞者各自保持上身姿态,按所跑的场图路线快速穿行。也就是秧歌传人们常说的“武场看打、文场看走”。“文武场”则是半文半武的场图和动作变化,在表演中经常交替使用,进时多用“武场”,出时则多用“文场”。

主要角色

伞:鼓子秧歌的领导者和指挥者,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显示出了头伞在鼓子秧歌中的重要地位。头伞的服饰打扮类似戏曲中老生的打扮,头上带发髻,口戴白色须髯,穿长衫长裤,腰间系两块黄色白布。显示出了古代的征战中,老帅率兵打仗,威风凛凛,英姿飒装的英雄气概。

鼓:鼓子秧歌中鼓的角色扮演者多为戏曲中的勇士,多是村里的青壮年扮演,扎英雄巾,英俊潇洒,身穿对襟长褂,脚穿长靴或软底鞋,左手持鼓,右手握着缠有红色的绸巾的鼓褪。舞动起来十分有力,类似故事战争的战士,晓勇善战,彰显出豪杰的英雄气概。

棒:棒的扮演者多为青少年扮演,也是鼓子秧歌队中最年轻的角色,衣着打扮类似戏曲中的武生,舞者身穿紧身的长褂,腰间系大红色腰带,头戴英雄髻,脚穿白色软底鞋,惟妙惟肖的塑造了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形象。

花:花代表着少女形象,也是鼓子秧歌中的唯一女性角色,一般由少女扮演,表演者的长发编起来垂于胸前,头戴大红花。上衣为绿色的大褂,图案多为手工刺绣,图案多为花为主,绿色直筒裤,脚穿软底绣球布鞋,左绸右扇,动作活泼优美,表现出少女的活泼开朗的性格。

丑:丑角多为男性扮演,表演者的服饰多为滑稽搞笑讽刺的成分,服饰道具不固定,丑角的扮演分两类,一类是扮演丑的形象,没有固定形象为基础,越丑越滑稽为美,越丑越美。第二类,一般以扮演的角儿为基础形象,典型的服饰或者道具,可以让人直观看出人物形象,有时用于讽刺,夸张了的人物形象。丑角不参与鼓子秧歌的跑场,在场外逗乐为主。

表演道具

伞,古称为“盖”,为遮阳挡雨之意。济阳鼓子秧歌头伞的伞顶为黄顶黑方,有天圆地方的寓意,将黑色与黄色搭配也隐含了头伞在整个队伍中是统帅,指导的地位。

鼓,鼓主要和济阳鼓子秧歌的鼓分为大鼓和小鼓,大鼓的功能是打击节奏主旋律,小音。济阳鼓子秧歌的舞者在表演时动作整齐,气势激昂,他们把生命的激情的表演着,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一起融入到舞蹈中,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

伞插,是用花布做成的一只较小婴儿鞋,鞋内方放一瓷酒盅,在鞋后面钉一布圈,圈内穿一条长长的布带,表演者斜跨在右肩上垂于左腰处。酒盅暗含着丰收之后人们开怀畅饮,庆祝丰收。

拨褪,是用牛板骨制成,在鼓边沿处钻孔绑上数枚铜钱,舞动时哗哗作响。在济阳快板鼓子秧歌“头伞”演员右手所拿的道具,左手插伞。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济阳鼓子秧歌以粗犷豪放的风骨神韵、热情奔放的精神气质,刚毅淳朴的性格特征、丰富多变的舞动场图,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济阳鼓子秧歌是济阳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舞蹈,体现了济阳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作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为民间广场舞蹈的经典,济阳鼓子秧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艺术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济阳鼓子秧歌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存出现危机,急需抢救。

传承人物

姚大新,男,1967年出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济阳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济阳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济阳区文化馆获得“秧歌(济阳鼓子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济阳鼓子秧歌)》项目评估合格,济南市济阳区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93年,济阳鼓子秧歌在德、法两国国际艺术节和一系列民间艺术庆典活动中,演出51场,被誉为“民间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2000年,济阳鼓子秧歌在日本进行文化交流。

2006年6月,济阳鼓子秧歌在“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齐风鲁韵》”中演出。

2009年10月,济阳鼓子秧歌在济南奥体中心参加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仪式前进行文艺表演。

2014年11月,济阳鼓子秧歌在“延续了600年的情谊—中菲文艺交流 ” 活动中演出。

2017年9月,济阳鼓子秧歌在“喜迎十九大·第十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颁奖典礼暨首届秧歌会”演出,《济阳鼓子大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压轴出演。

荣誉表彰

2005年8月,济阳鼓子秧歌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获得最高奖“山花奖”。

2007年4月,济阳鼓子秧歌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第四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