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05 11:04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Chu Kochen Honors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现任院长是杜江峰

办学历史

1984年设立混合班。

1994年设立工程教育高级班(交叉复合班)。

1999年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交叉复合班)。

2000年成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增设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

2002年设立金融学实验班。

2003年设立公共管理强化班(交叉复合班)。

2005年设立巴德年医学班。

2006年调整混合班、文、理实验班为工、文、理三大类平台。

2008年设立李志文商学班、设立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设计创新班(交叉复合班)、将“英语+X”双学位班扩展为“外语+X”实验班。

2009年设立神农班(交叉复合班)。

2010年理、工、文三大类平台调整为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设立求是科学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调整李志文商学班、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设计创新班、神农班等交叉复合班转至香港专业院系管理。

2012年设立求是科学班(生物医学、食品安全与营养方向)、设立启真班。

2016年设立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下设桑格双学位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

2017年设立应用生物科学(农学试验班),即新神农班;工科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调整为: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自动化(控制)+机械电子工程。

2018年设立社会科学试验班(公共管理英才班)、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智慧能源班)。

2019年设立图灵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方向)、机器人工程班、智能财务班;新增求是科学班(基础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地质学、心理学)。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2006年起,为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及双专业双学位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

竺可桢学院除设有文、理、工三大类平台外,还设有外语双学位班、计算机与竺可桢学院共建班巴德年医学班等同兄弟学院联合培养的班级。

以及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工程教育高级班、神农精英班暨涉农国际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四个专业外辅修方式的交叉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学院现共有学生1800余人(其中辅修班学生420人)。

师资力量

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

竺可桢学院学生是由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保送生和报考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中经过严格遴选的优秀学生组成。实行开放式办学和“自主进出入制”。

前期培养阶段,被浙大其他学院录取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而一定比例的不适应竺可桢学院教学模式的学生可选择进入其他学院学习。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吸取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质资源优势。

积极发挥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特长和学术特长,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同时,竺可桢学院为学生提供众多跨文化的交流机会和国际化的实践机会,现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IAESTE爱因斯特项目Melton基金会”和“中国企业体验实习奖励计划”等项目,资助和派遣优秀本科学生前往欧、美、澳、亚洲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1周至1年的交流学习。

并建有多学科讨论组、灵韵艺术团、法语社、CEO英语挑战者联盟等16个社团。这些社团既推动了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建设,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

部分获奖情况

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

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

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

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

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ISTP收录)。

学术交流

学校、学院各类对外交流项目,每年约有200名学生参加。

学院领导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