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08:2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前身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组,1962年与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合署办公。历任所长为杨晨钟、王士伦、刘军、曹锦炎、李小宁。现任所长刘斌。截至2012年,在编人员58人(专业技术人员54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7人。4名专业人员入选了“151”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才,1名入选了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专家)。
本所主要承担浙江省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负责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任务。在配合基本建设的前提下,坚持以科研为主,紧紧围绕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瓷窑址考古、吴越文化研究等优势课题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方面,其成绩更为学术界所瞩目。先后开展了余姚河姆渡遗址,余杭反山墓地、瑶山祭坛、汇观山祭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湖州钱山漾遗址,桐乡罗家角遗址,嘉兴马家浜遗址、南河浜遗址,遂昌好川墓地,萧山跨湖桥遗址,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坡塘306号墓,长兴便山土墩墓群,杭州雷峰塔遗址,以及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的重要考古发掘。其中多项发掘工作被评为各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或获得国家文物局的田野考古奖。特别是“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南宋龙泉窑遗址的勘探与发掘”,更获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殊荣。此外,在地上文物的保护和古建筑的维修设计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湖州飞英塔、武义延福寺、海宁海神庙、绍兴古纤道、杭州胡雪岩故居的维修工程设计,以及苍南蒲壮所城、良渚遗址群六处展示点的保护规划设计等,均获得专家好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出版学刊(不定期)四期,主编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良渚文化研究》、《浙江考古精华》、《世纪雷峰》、《好川墓地》、《印山越王陵》等也已出版。尚有多部考古发掘报告即将问世。该所1985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管理部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事业编制61名。设所长1名,专职副书记1名,副所长3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全省文物保护及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二)开展考古文物的临时保管、修复、研究、阐释。
(三)开展考古学术研究和省级对外交流合作。
(四)组织、协调世界文化遗产日常监测和档案资料收集。
(五) 开展全省考古工作业务指导。
(六)承担考古相关业务培训、人才培养及文物鉴定、遗址公园和古建筑修建方案技术论证等社会服务。
(七)承担考古数字化应用系统开发运行和业务协同集成工作。
方向明,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一直供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委员,浙江省考古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分管项目管理部、史前考古室、商周考古室、汉唐宋元考古室、水下考古中心、科技考古室、信息资料和文物保管部、保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