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4 22:39
北倚古城,东依大伾,创建年代久远,明朝洪武元年,以浚县城隍聪正灵佑,诏封为“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明朝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圣旨封浚县城隍为都城隍,其级别堪称周边城隍之首。弘治元年,知县洪远捐俸重修庙宇。嘉靖四十四年,知县魏沣捐俸鸠工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建筑渐次废毁,现庙内仅存有西廊房等部分遗迹。
“城隍”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的自然神。唐初,中国民间已开始祀奉城隍神,宋代城隍神已被列国家祭祀神灵的范围,元朝天历一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明代,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据《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剪恶除凶,护国安民普救生民。世间善男信女,广积阴功,爱老怜贫者,增延福寿,世代荣昌,子嗣绵永,世代不绝”。 所以,历代城隍在老百姓中倍受尊崇。
浚县城隍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浚县城隍聪正灵祐,诏封为“监察司民城隍聪正灵祐侯”弘治初年,浚县知县洪公重修庙宇。嘉庆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魏澧捐俸鸠工重修。原城隍庙座北向南,山门四间,前为石砌台阶,阶尽为神道,道旁多树,道则有井,道尽有坊,坊横额题“城隍庙”三字。正殿四间,抱厦四间。月台前有御制碑亭,厅前有甬道。东西两廊各十六间,左右塾南北各十间,戟门四间,向南为砖砌甬道,钟鼓二楼东西翼之。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建筑渐次废毁,庙址被县教育局占用。现城隍庙南北长七十八米(自教育局南墙至北后楼后墙),东西宽七十一米(自浮丘胜迹坊至西屋后墙),庙内存西屋一栋、“重修城隍庙碑”一通、“重修城隍庙两廊并二门各处工程邑贤侯布施碑记”一通,石柱四根。
浚县城隍庙之所以驰名遐迩,相传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曾宿身幸免大难,为感恩下圣旨赐封为“都城隍”。因此,浚县城隍庙具有独特的意义。明清时期,浚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十分信仰城隍神,每逢阴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十九的城隍寿诞日,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 十五日的祭祀,浚县城隍庙内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活动。特别是城隍华诞,庙内张灯结彩、唱戏酬神、祭祀仪式尤为隆重庄严。在县城服持者还要用花轿抬着城隍爷游遍四关四街,以报答城隍神护佑百姓恩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时,此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香火很旺,其影响迄今源源不断。
为修复明代建筑,保护历史文物,再现历史景观,加快推进浚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城隍庙进行全面修复,并成立了浚县浮丘山城隍庙建设办公室。城隍庙修复工程规划设计。工程主要有,大殿、厢房、戏楼、钟鼓楼、亭坊、景观桥、山门、广场、拜厦等。城隍庙整体为宫殿式古代建筑,楼、殿、廊、坊、亭等76项,各具特色。计划用近两年时间,把城隍庙建设成一个集文化旅游、游憩、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能满足多层次游客需要的古代建筑群。建成后将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