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3:10
浦在廷(1871年-1950年12月),云南省宣威人,别名浦钟杰。著名爱国民族工商实业家,一个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电视剧《商贾将军》的原型。
1871年,浦在廷出生在云南宣威一个书香之家,是宣威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浦春澜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在本镇开馆教学,并课读膝下四个儿子,一心指望他们走科举进身之路。三个儿子都不负父望,考取了秀才、贡生,唯有小儿子浦在廷不屑于做科举制度的奴隶,要走一条自己认定的道路。
1887年,年仅14岁的浦在廷竟然向父亲提出要去参加马帮。浦春澜如雷轰顶,未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不走入学中举之路。然而浦在廷却违背父命,偷偷跟着马帮跑了。父亲派人追,派人抓,关禁闭,可是抓得住人抓不住心,抓了跑,跑了抓,父亲徒唤奈何。于是,浦在廷走上了自己选定的道路。那时云南交通闭塞,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马帮是唯一的长途交通运输工具。浦在廷挺过道道关口,数十次死里逃生,终于从赶马人发展到拥有自己的马帮,从县内短距离走向长途贩运到昆明、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等地,渐渐成为滇东北一带拥有实力和声望的商人,并担任了县商会会长。
1909年8月,浦在廷和几位同仁创立了宣威历史上第一家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浦在廷任总经理,从此由商业涉入实业。为扩展业务,又扩办成“宣和火腿罐头有限公司”,可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不久就倒闭了。浦在廷不灰心气馁,另起炉灶,自创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商号“大有恒”,商标“双猪”牌。
创业难,创名牌更难。浦在廷以身作则,亲手把握制作火腿罐头的各道技术关口,双手常常被划伤。从手工作业方式到购买机器大批量生产,浦在廷领风气之先,他派人在广州、香港分别学习和购进先进的制罐技术和德国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罐头装潢别致,携带方便,味道鲜美,很快在国内外市场打开了销路,产品供不应求。据浦氏族谱记载,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双猪牌火腿罐头获得金质奖,成为云南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下图为孙中山为浦在廷题词。
1916年元月,云南首义,再造共和,蔡锷率领的护国军途经宣威入川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宣威县城设立兵站,委派浦在廷等乡绅负责兵站工作。浦在廷当时任商会会长,他目睹护国军军纪严明,在呼啸的北风和飘舞的雪花中,冒着严寒,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他积极为护国军筹粮集款,本人带头捐献。护国军胜利凯旋后,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召开各界人士大会,表彰地方协助讨袁有功人士,浦在廷荣获银质梅花奖章。唐继尧还亲书“急公好义”大字匾额送给浦在廷。他在云南军政界结识了李根源、朱德、范石生等要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日渐坚定。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为大元帅,成立军政府,开展与北京段祺瑞政府相对立、力图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的护法运动,浦在廷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1921年4月,广州举行非常国会,制定政府组织大纲,孙中山成为大总统。11月10日,孙中山发出北伐通电,号召西南各省讨伐军阀。浦在廷入粤参加北伐,被任命为旅粤滇军军需总局局长。但滇军尚未入粤,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离开广州避难。1922年底,滇军受孙中山之命入粤平叛,很快将陈炯明赶出广州。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返广州就任大元帅职,设立大元帅府并嘉奖讨伐有功人员,浦在廷被授予少将军衔。
浦在廷于广州期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1923年,广州举办食品博览会,浦在廷将双猪牌火腿罐头送展,大受好评,获优美奖。孙中山亲自为之题赠“饮和食德”锦幅,并委任浦在廷担任全国总商会副会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申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并于6月在中共的倡议和支持下,在浦在廷等人捐助下创办黄埔军校。浦在廷让长子到广州主持火腿公司业务,送次子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以期既发扬火腿事业,又在军政界出人头地。同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等人之请,发表《北上宣言》赴京,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云南唐继尧以为有机可乘,与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共谋叛乱、由于浦在廷坚信孙中山三民主义,表示继续支持廖仲恺和广东革命政府,他被叛军投入监狱,火腿公司的财产也被洗劫一空,直到国共两党组织的黄埔学生军北伐回师东征,平定叛乱后,才得以出狱回乡。从此,浦在廷从军政界引退,虽经唐继尧多次面请出山,也不为所动,不肯出山。
浦在廷虽经政治和经济上的重大打击,又人值暮年,仍壮心不已。他带领儿孙更新改造设备,扩大生产,并以宣威为火腿基地,在昆明生产罐头,建立罐头厂。同时,他还兴办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修桥补路的公益事业,深受地方父老的敬佩和拥戴。由于火腿生产在宣威是一项全民性的产业,具有浓厚的火腿经济、火腿文化的色彩,浦在廷的罐头产品行销海内外,迅速带动了大批工商业者加入火腿生产经营行列,宣威境内先后出现了上百家火腿商号。
《宣威县志》记载,设立兵站“出入清白,鲜有弊混”,时办兵站者为浦钟杰(浦在廷)……”
县志记载:浦在廷于1902年筹捐修建了石龙桥(即东大河桥)、1906年倡捐修建大屯桥、1920年筹捐修建了保安桥(即西河五孔桥);他为改造县城街道,还发动捐资修成了城内西、北两街、上下堡街和西门横街,造福后世。
1919年,宣威大旱,虽省署蠲免了宣威钱粮,百姓仍食不果腹,许多不法奸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粮价成倍上涨。浦在廷先生的宣和公司也正值危机时期,但他不忍家乡父老挨饿,毅然放下手中业务,筹积资金从越南购进大米用一部分在市上平价出售,抑制奸商,用一部分在街上熬粥施舍穷人,深得民心。
1926年,严重霜灾,市上粮价猛涨十倍,浦在廷先生刚从广州归来,立即运米救灾,百姓称其为“救世仙翁”。
1930年,滇黔公路建设,浦在廷先生全力以赴,他夜以继日查阅资料,参与翻山越岭设计最佳途径,促成公路沿县城西河东岸修筑,用以防止城区水患。
1938年,宣威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浦在廷主动出任水灾募捐委员会委员,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浦在廷先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先后担任过宣威县慈善会主席、救济管理会理事长及经理,主持操办救济扶贫工作。还出任过宣威团防局长、火腿同业公会负责人、旧社会妇女解放促进会主任、地方风俗改良会名誉会长、县佛教会理事长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他还担任过宣威县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以爱国、务实的形象树立在民众之中。
1943年,宣威严重干旱民不聊生,次年四月浦在廷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向省主席龙云反馈宣威灾情。在他争取下,当年全县赋税获得蠲免。
浦在廷先生的晚年生活是儒家思想理论的具体化实践者。在他主持修纂的《宣威浦氏族谱》中,他倡导同族要光大祖先美德,做到“三要四务”:“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名分属尊行者,尊也,则恭顺退让不敢触犯分属;虽卑而年龄迈众者,老也,则扶持保护,事以高年之礼;有德行功业者,贤也,贤乃本宗祯干,知亲炙之,景仰之,每事效法,忘分忘年以敬之,此之谓三要。幼者稚年,弱者鲜势,人所易欺,则矜之,一有矜悯之心,自能随时尽力;鳏寡孤独,王政所先,况乎同族;贫者恤以善言,富则恤以钱谷,皆阴德也;衣食窘急,生计无聊,命运亦乖,则固之,量己量彼,可为则为,不望其报,不必使人知,吾尽吾心焉;人有氛则争,得一人劝解,气遂平,助之,气益激,然当局而迷者多,居间以解族人之争,亦积美之事,此之谓四务”。他要求自己这样做,他希望宗族的人这样做,由宗族推及社会,用以淳化风俗,改善人心。他要求于人,更严于律已,街邻远近有丧吊事,请在廷先生出面提调,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辞和收费,而且不要接送,有必要时则由家人代劳,博得“老善人”的厚誉,事无巨细他都本着这一宗旨,处处关心民众。
浦在廷重视教育和家族家风建设及传承,其女儿卓琳(浦琼英)是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在北平,她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同两个姐姐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并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
浦在廷是云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爱国实业家,在民众口碑中形象极为高大。
他的创举不仅给人民众带来实利,也促进了云南工商业的发展,成为兴起民族工商业的先躯。
他是著名爱国实业家,不仅是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更是一个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
他是宣威历史名人,为国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宣威人的骄傲,浦在廷的名字将被宣威乃至全中国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