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家

更新时间:2023-11-24 09:06

油画《浪子回家》是两幅同名画作作者分别是伦勃朗和穆立罗。详见正文。

伦勃朗作

创作背景

从17世纪60年代起,伦勃朗的视力渐渐衰退了。他完全放弃了铜版画创作,不过,肖像画、裸体习作和动物写生等一直没有停止,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大概在完成一批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特征的作品(如《阿苏尔·阿曼与爱斯费尔》,1660年,藏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扫罗与大卫》,1665年,藏海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失宠的阿曼》,1665年,藏列宁格勒;《犹太人的未婚妻》,1668年,藏阿姆斯特丹,等等)之后,开始进入他油画创作的晚年。在他的画上常常出现一些悲剧人物,或以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现人生的宗教故事。这幅《浪子回家》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生中最后一件作品。

画家以惊人放逸的油画笔法来描绘这一传统题材,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出很大的概括性。光线从左侧射来,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凝练,包孕着巨大的感情力量。其时他的油画技巧已炉火纯青,善于从色层的渲染中处理光线与空间的关系。

这幕戏剧性情景是这样的:浪子跪倒在父亲面前,痛悔前非,父亲现出一张慈祥的脸,用双手抚慰儿子,周围几个怀有同情心的人物,都被处理在阴影与半阴影之中,人物间显现一定深度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被光线的氛围包裹着的。

伦勃朗夜巡》,画中人物个个都被浓缩在空气中,透过一层雾一般的光线,展现出人物的空间位置。伦勃朗的光色观对后代画家有很大的启发。他的从深暗色层中透出一点亮光的油画情绪描绘法,被后世许多画家所仿效。

鲁本斯伦勃朗这家伙是做对了,他摸索出一条正确的方向。这是一种有趣的实验,它是会令人大吃一惊的试探。”这些创作经验谈,有助于我们了解他晚期的油画在空间描绘上的心得体会,虽然讲得较晦涩,然对于绘画的研究者来说,具有精辟的学术价值。他的油画空间感决不是自然形态的光线与空气,观者可以从他的画上看到一些被深化的艺术形象,就能领会他所指的光与空间是什么。这幅《浪子回家》似乎显得还要充分些,如果它是一幅彩版图片的话。

穆立罗作

基本信息

【名称】浪子回家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670-1674年

【作者】穆立罗

【规格】为236×261厘米

【属地】塞维利亚

背景

在17世纪六七十年代,热情追求理想美的塞维利亚画家穆立罗开始进入他的创作多产期。这时,除了教堂祭坛画、装饰画之外,他还为塞维利亚小教堂和修道院制作许多组画,如为托钵僧修道院制作20幅油画,为卡里达德小教堂制作11幅油画。

这一幅《浪子回家》,是此类组画之中的一幅。 穆立罗喜欢用自己熟悉的、甚至是他同时代的生活背景来作宗教画,圣经中的人物成了安达卢西亚的农民,圣母、圣婴与施洗约翰的生活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寻常家庭生活。虽然他也尽量美化,但他心目中的美是一种世俗的美。这一点,从《浪子回家》的所有人物上,都可以看出来。

穆立罗对每一个人物都作了写生,十分细致。衣衫褴褛的浪子,正跪在年迈的父亲前,老人那慈祥的胸怀以宽大的袍服和爱抚的姿态来体现。整个构图体现一种古典主义艺术倾向。左边的哥哥刚从田野归来,牵着一头牛,跟随着他的还有他的小儿子。右边是走出门外迎接的众多的家人。一个佣人把替换的衣服鞋帽拿来让浪子替换。这一场面恰好与左角的哥哥的归来构成一种情节性对比。远处被云雾虚化了,背景上的建筑物正确地表现出透视上的深度空间。

穆立罗善于运用和谐的银灰色和轻淡的棕黄色。据许多学者认为,穆立罗的油画格调预示着18世纪古典绘画的诞生,他是写实能力极为高超的绘画先驱者,也深得后来学院派画家的尊重。他上承委拉士开兹、凡·代克等大师的教养,主张绘画造型重在素描基础,所以当初他在塞维利亚开办少年素描学校(即后来的塞维利亚美术学院)时,就提倡学生不宜以模仿别人和外国风格为好尚,而应以对自然写生能力为根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