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13:44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是半翅目,叶蝉科的一种昆虫,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茶小绿叶蝉又叫浮尘子、叶跳蝉,是贵州省茶园主要害虫之一。贵州省各茶区都普遍发生。其成、若虫靠吸食茶树幼嫩芽叶的汁液为生。受害芽叶初期叶脉发红,继而边缘焦枯,芽叶萎缩,生长停滞。
远看茶蓬似火烧状,因而贵州省有的地方又称“火风”;受害茶园产量降低,干茶味苦涩,品质下降,影响较大。
茶小绿叶蝉一生经卵一若虫一成虫三个发育阶段。虫体较小,成虫长仅3~4毫米,呈黄绿色、善跳;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但无翅。初为白色,渐变为黄绿色。茶小绿叶蝉在贵州省一年可发生9~11代,以成虫在茶蓬内或杂草中越冬,生长季节在茶嫩梢上产卵。一年中多代成虫、卵、若虫同时存在,呈世代重叠,因而防治也较困难。成虫和若虫趋嫩怕光,晨露未干时,在茶树新梢和嫩叶背面活动,用口针刺吸汁液,受惊后向蓬内逃逸。园内杂草也是其栖息地。气候温暖高温,有利于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贵州省夏、秋茶季为发生高蜂期。
成虫:体长3~4毫米,淡绿色至黄绿色,复眼灰褐色,头、前胸及小盾板常有白色斑点。前翅基部绿色,往外渐淡,至端部近透明,后翅薄,透明有珍珠光泽,足胫节端部以下青绿色,足褐色。
卵:新月形,长约0.8毫米,初产淡绿色,随即转乳白色,孵化前可见一对红色眼点。
若虫:脱皮四次共五龄,各龄形态如下。龄。体长0.8~0.9毫米,乳白色,头大,复眼红色,腹部纤细。
二龄。体长0.9~1.1毫米,淡黄色,体节分明,复眼灰蓝色。
三龄。体长1.3~1.6毫米,黄绿色,翅芽初现,复眼灰白色。
四龄。体长1.7~2.0毫米,淡绿色,翅芽达第二、三腹节。
五龄。体长2.0~2.5毫米,绿色,翅芽达第四、五腹节,复眼褐色。
茶小绿叶蝉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山东等省(区)。除茶树外,还为害桃、李、梨、苹果,油茶、大豆、蚕豆、豌豆、猪屎豆、花生、十字花科蔬菜、稻、麦、棉、烟草、甘蔗、桑以及多种杂草。
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此外,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叶生长受阻。受害后茶树节间缩短,芽叶萎缩,芽尖、叶尖和叶缘变红褐焦枯,芽梢;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叶小而肥厚,从而大大影响产量,同时还影响成茶品质,使得碎片多、有焦末和涩味。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使夏茶无收。小苗、幼株及重修剪或台刈后萌发的新梢更易受害,重则常致枯死。
主要危害茶树、桃树、李树、梨树、樱桃、苹果、葡萄、油茶、桑树等林木,同时还危害大豆、蚕豆、豌豆、猪屎豆、花生、十字花科蔬菜及稻、麦、棉、烟草、甘蔗和多种杂草等。
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生长受阻。为害后使受害芽叶叶缘变黄枯焦,叶脉发红,生长停滞硬化,甚至脱落,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
一年发生9~11代。多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在华南可以以各虫态越冬。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利其发生。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每雌产卵量10-30粒。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1、清除茶园及附近杂草,减少越冬成虫和当年虫口密度,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效。
2、及时采摘。分批及时采摘,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和有卵嫩梢,抑制虫害发生。
3、化学防治。越冬基数较大的茶园,于11月至翌年3月喷施40%乐果乳剂、50%杀螟松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400倍液,减少越冬虫口基数;采茶期 应在成虫第一次盛发期高峰前用药防治。因为面临大量的出口贸易壁垒应当选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推荐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600-800。0.5%苦参碱,除虫菊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