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7
伏羲山,旧称五指岭,浮戏山,系嵩山之余脉,山体呈东西走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部约30千米,西接嵩山,北到巩义、荥阳、郑州市郊接邙山,往南至登封、禹州的颍水北岸。往东过新密、新郑到径山,范围约4000多平方千米,山峰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
10多亿年前,伏羲山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石英砂岩,后来又历经漫长的地壳运动,沙滩含铁砂岩经过复杂的变质、变化,形成了如今伏羲山特有的嶂石岩景观。
伏羲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部约30千米,东西绵延50多千米,西接嵩山,北到巩义、荥阳、郑州市郊接邙山,往南至登封、禹州的颍水北岸。往东过密县、新郑到径山,范围约4000多平方千米。
伏羲山地区根据岩石组合,可将岩石分为三个岩性段:(一)五指岭组一段卢崖寺寺里沟北出露齐全,岩性为灰白、浅黄褐色石英岩与绢云石英片岩互层,顶部为紫红色石英岩和不稳定的白云岩,白云岩之下局部有一层厚约10米的紫红色绢云千枚岩,微含磷,个别地方P205达15%,厚104米。五指岭组展布于嵩山东坡,位处大塔寺复背斜向三官庙复向斜过渡的一个平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上,地层褶皱强烈,次级构造发育,是研究嵩山群第一世代构造形态的好地区。(二)五指岭组二段出露在登封唐庄铁匠沟西至张家门北。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千枚状石英绢云片夹薄层石英岩,顶部有一不稳定的白云岩,厚304米。五指岭组二段二云石英片岩铷——锶法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99亿年。五指岭组二段剖面末端的纸坊水库一带,嵩山群第二世代构造变形比较发育,它强烈地改造和掩盖了第一世代构造形迹。根据褶皱样式、方位、轴面面理性质褶皱再褶曲、面理交切、线理截割等标志,可以分辩两个世代的变形和迭加关系。
伏羲山山体以石英岩为主。
伏羲山属于嶂石岩地貌,其特点是:丹崖、碧岭、奇峰、幽谷,山峰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表为壤土。
发源于伏羲山脉的河流有:罗水源于西北处,入伊洛河;汜水发源于北部,入黄河;贾鲁河发源于东北处,入颍河;黄水发源于东部,入双洎河;双洎河发源于南部,入贾鲁河;淏水发源于东南部,入颍河;颍水的东支流发源于东龙门,绕五指岭西部和南部诸山脚下流过,入淮河。
伏羲山(五指岭)最高峰鸡鸣峰,位于巩、密、登交界,海拔1215.9米,峰南部断崖千尺,峰北大致呈10度—15度,缓坡下降。伏羲山中有三座封号很高的山,它们是天皇山、地皇山、人皇山。天皇山位于尖山乡钟沟村,地皇山在尖山最东端的荥密边界上,又叫小顶山、香炉山,人皇山在巩义市境内。三座山几乎是一字排开,天皇山居中,地皇山居东,人皇山居西。伏羲、女娲、神农被人们尊奉为天皇、地皇、人皇它们获得如此称号。天皇山山尖上自汉、唐、宋一直有庙,称祖始庙。敬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繁衍人类之功。
第二高峰东麦熟媚堆,在新密境,海拔1108.5 米。汜水出其北,局部山势陡峻,峡谷罗列,悬崖峭壁,峰与谷间落差500—700米。
伏羲山是嵩山东北向的余脉,嵩山山系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玉寨山、峻极峰(嵩山主峰)、五指岭和尖山等,嵩山的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嵩山有72峰,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峻极峰为主峰,海拔1492米。
伏羲山多植杏、梨、核桃、山楂、栎、刺槐、松柏等用材林和果木林。栎、刺槐、化香、杏、梨、核桃等林果树,覆盖率32%。
五指岭亦称浮戏山,系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古称方山,大方山,《山海经》称浮戏山。山上有一峰,上面有五个石柱并立,状如五指,故名。
新密的“密”字本身就是对伏羲的纪念。“密”分开解,就是“宓”“山”,古代“宓”“伏”相通,密山即伏羲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世之说,在浮戏山地区还有一个戏国,是伏羲后裔所建的方国。如此,在浮戏山周围古代就有补国、戏国、密国,他们都是伏羲后裔建的方国。密、补是都是伏羲的故国,新密是伏羲的故里。
发现新密伏羲文化的首功应当归功于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振犁先生。他多次回新密考察,他认为“浮戏山”应为伏羲山,是伏羲的祖山,是伏羲氏河洛文化的一座圣山。他考察后欣然撰文题辞,“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始祖此为源。”
伏羲山的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据传说,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洪荒时期,人祖伏羲、女娲就在新密伏羲山一带躲避洪水,炼石补天,滚磨成亲繁衍人类,开启了中华文明。
伏羲山山区的人文景观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密魏长城遗址等。
据地理文献《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记载:在泰室山东北方向有“浮戏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辛。”伏羲也称“宓戏”,因而伏羲活动的山叫“宓山”,后来沿用成“密”(《名胜志》)。伏羲山上建有伏羲女娲祠、始祖庙等,伏羲山是伏羲活动的主要区域。